張燈結綵,游人如織。
大年初二,前門大街,鐺鐺車響着清脆鈴聲悠然而過,仿佛穿越了百年的時光;小朋友戴着虎頭帽,左手舉着糖葫蘆,右手拿着小糖人,喊着爸爸媽媽一起去稻香村裏嘗嘗鮮。中軸線的厚重與春節的歡騰在前門大街上交相輝映,濃濃的京味文化,生生不息。
“老北京炸醬面,滷煮火燒嘞……”前門大街上,一家炸醬面門店外,店員趙師傅身着素布長袍,肩搭白毛巾,熱情的吆喝聲中透着熱絡的年味兒,“來啦,給您拜年,您三位裏邊兒請!”
840米的前門大街,煙火氣傳承數百年。“傳統民俗文化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元素來自市井街巷中往來的交易行為。從明清時期的正陽門大街,到現在的前門大街,這裡一直是北京最重要的商業街區之一。”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黃仲山説,閒暇時,他也常到前門大街逛一逛。“曾經,從肉市、果子市、布市等專業集市,到戲院、茶園等場所,百姓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特別是新春佳節之際,到這裡採買年貨、休閒娛樂,更是老北京人喜聞樂見的生活方式。”
景泰藍工藝品流光溢彩,老北京布鞋從古走到今,醬肘子秘方薪火相傳……在前門大街兩側紮根的老字號門店,都有自己的獨門絕活兒,不少非遺技藝藏身其間。走進一家銅藝店,不大的店面裏,十余位游客正為文化駐足。“結合當下年輕人的審美,我們持續開發新品,像銅制的鳳冠、向日葵胸針,近期銷量都不錯。”店裏的負責人注意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走進門店,選購這些傳承着國家級非遺銅雕技藝的産品。
“前門大街百年的市場經濟活動,積澱成獨特的市井文化,留下了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這是屬於老北京的市井氣息。”黃仲山感慨,曾經的宮廷元素融入年輕人的手機殼、鑰匙扣,傳統的點心、茉莉花茶也在不斷創新製作技法,越來越多的契合新消費趨勢的暢銷新品在這裡展示。
乙巳蛇年春節,“前門plus”2025新春嘉年華系列活動更添新氣象,繡球、六角鏤空燈籠架、福字等傳統元素景觀營造濃厚年味兒,新春年貨大集則為游客帶來國潮時尚、非遺手工藝品、地方特産等商品。
新的消費潮流正在為市井文化注入時代氣息。
前門大街兩側,“北京禮物”“新國潮主題郵局”等文創商店,與傳統老字號並肩而立。“一路逛過來,這麼多文創産品還真有點挑花眼了,都特別有北京特色。”從安徽來京游玩的徐先生一家,帶走了設計精巧的文創冰箱貼和老北京兔兒爺擺件,“以後看到它們,就能回憶起這個春節。”
“市井文化是浸潤着生活的文化,也是被人情包裹着的文化,它仿佛一灣活水,隨着時代的發展奔流。這些人文底蘊融入城市,成為城市生命的一部分。”黃仲山説,隨着北京中軸線、春節等文化元素走向世界,所伴生的市井文化走入了更寬廣的空間,向全世界展現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建構起開放包容的世界文明交流新面貌。
中軸線上,繁華盛景古今交匯,京韻悠悠;正陽樓下,各地游客熙來攘往,笑語盈盈。(劉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