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走龍蛇的祝福春聯、“盤蛇”“蛇銜蛙”剪紙、“蛇盤兔”挂件、以《白蛇傳》為題材的美術作品……農曆蛇年即將到來,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靈瑞迎新——中國美術館蛇年題材美術作品展”正在火熱展出。觀眾欣賞着各種各樣的“蛇”,既驚嘆於蛇這一形象在美術作品中的廣泛運用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想為新年的到來添一份好彩頭。
“中國民間藝術中的蛇,文化內涵極為豐富。作為中國人眼中的靈瑞,它既威嚴神秘,也妙趣橫生。”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為山介紹,在中國畫、楹聯、年畫、剪紙、皮影、面具、刺繡等美術類型中,蛇呈現出林林總總的多面形象,寄託了豐富多彩的美好寓意。作為中國美術館新春展之一,這場展共展出蛇年題材的美術作品80余件。
展廳現場以中國紅作為底色,既大氣又喜慶。走進展廳,儺戲中的“蛇神”臉殼與社火中的“蛇將”臉譜分立兩側,仿佛門神一樣守護平安。兩張面具都來自中國傳統戲曲,面目生動威嚴,充滿神秘感。
作為最古老的動物神之一,蛇受到遠古先民的敬畏與崇拜,出現在各類民間藝術作品中。展廳中,“盤蛇”“蛇盤兔”“蛇銜蛙”等以蛇為主體的圖案,出現在剪紙、年畫、刺繡等作品上。“蛇的蛻皮代表生命的迴旋與飛躍,中華民族的始祖女媧與伏羲,就是半人半蛇的形象。‘盤蛇’源於新石器時代的陶寺文化,其旋轉態勢來自古人觀察天體運動的軌跡,是中國傳統宇宙觀的符號化表達,象徵陰陽相合、化生萬物、生生不息。當蛇與代表人丁興旺的兔組合起來,則寓意世世代代對子孫的愛護和庇祐。”吳為山説。
“碧野逢春雨,銀蛇舞艷陽。”“歲辭龍尾春及第,山舞蛇姿景醉人。”“龍騰四海雄風勁,蛇舞九州瑞氣升。”……展覽邀請楊力舟、馮遠、范迪安等名家撰寫楹聯,傳遞美好的新春祝福。看到這些楹聯作品,觀眾就能明白,為什麼中國書法常以蛇為喻,所謂筆走龍蛇、狀如龍蛇、煙雲龍蛇、疾若驚蛇……蛇的運動,如同書法中的線條游走,展示了力量節奏的跌宕、神韻生氣的燦然。
一條大花蛇盤在一棵樹上,蛇頭朝下探出,神態既專注又自信,似乎在等待捕獵時刻……這幅出自嶺南畫派大師歐豪年之手的中國畫《蛇喻於君子》,充分表現出蛇的智慧。東漢鄭玄《鄭氏周易·坤卦》中説:“聖人喻龍,君子喻蛇。”君子處世之道當如蛇,待機而動、應時而變,與環境和諧共生,既能低調隱匿於草莽之中,又能騰飛於九天,處在世間卻不為世間的功名利祿所捆綁。
中國人最熟悉的“蛇”形象,莫過於《白蛇傳》裏的兩位女性角色。展覽專門為《白蛇傳》設置展區,陳列相關作品。其中,國畫大師張仃的《白蛇傳》,將青蛇興師問罪、許仙跪地懺悔、白蛇阻攔求情這一名場面凝固在充滿戲劇張力的畫面中。
“不看不知道,原來蛇背後還有這麼多文化內涵!”觀眾於先生帶着女兒走出展廳,連連感慨這趟觀展真長見識:“這場展讓我們看到了很多以蛇為主題的民間藝術,跟辭舊迎新的氛圍也非常契合,希望我們的生活也像展覽中的作品一樣‘蛇盤兔,輩輩富’。”(袁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