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低溫燙傷”患者頻現

日期:2025-01-10 09:38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入冬以來,低溫燙傷患者成了醫院燒傷科、急診科“常客”。

  “壓根沒想到會被燙傷。”一週前,高女士不知不覺間受傷了。上周,老毛病腱鞘炎發作,高女士順手在腕關節上貼了一張“暖寶寶”,來緩解疼痛。

  7個小時後,當高女士把“暖寶寶”揭下來時,發現手腕上冒出了一個大水皰。用涼水沖洗患部後,她立刻到附近醫院燒傷科處理傷口。讓她沒想到的是,毫無痛感的燙傷竟然達到二度燒傷標準。原來,水皰只是表像,水皰下的皮膚組織也被燙壞了,“不僅需要清創,還必須堅持隔天換藥。”

  “暖寶寶”竟能造成這樣的創傷,高女士直呼“反常識”。其實,她的遭遇並非個例。入冬以來,北大人民醫院接診低溫燙傷患者有所增加,63歲的陳先生就被小小的“熱寶”燙傷了——入冬後,他每晚睡前都把充好電的“熱寶”放進被窩取暖,來院就診那天早上,腿上出現了紅腫、起皰的症狀。“這是被小‘熱寶’燙傷了。”接診的副主任醫師王武超説,陳先生有多年糖尿病史,且存在服藥不規律、血糖控制不佳的情況,“糖尿病帶來的神經病變導致患者對溫度、痛覺都不敏感,延誤傷情的發現和治療。”

  醫生提醒

  正確使用“取暖神器”

  王武超解釋,低溫燙傷是個表裏不一的“溫柔殺手”,患者傷情看起來不嚴重,但由於發現晚、與熱源接觸時間長,實際上可能造成真皮淺層向深層及皮下各層組織的漸進性損害,嚴重的甚至可能導致深部組織壞死。

  王武超介紹,低溫燙傷最愛“欺負”感知能力不敏感的人,如高齡老人、糖尿病患者、腦血管病患者、嬰幼兒、醉酒者等人群;常發生在小腿、足部、腳踝等容易與熱源長時間接觸的部位。熱水袋、電熱毯、“暖寶寶”、加熱汽車座椅等,都可能造成傷害。

  他提醒公眾,冬季取暖,要正確使用各種取暖神器,暖手寶、電熱毯等溫度要控制在40℃以下,“暖寶寶”、熱水袋不要直接接觸皮膚,“取暖神器”使用時不能過夜,熱源不要長時間貼在皮膚上。溫度感知有障礙的高風險人群使用取暖設備要格外小心,最好有專人監護。

  一旦發生低溫燙傷,要迅速脫離熱源,儘早對患部進行冷水衝淋、冷敷以緩解症狀,並及時前往急診科或燒傷科就醫治療。(孫樂琪 鐘艷宇)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