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合院之城——北京古都文化檔案史料展》在北京市檔案館開幕,展廳裏復原了一座老北京民居院落。(武亦彬 攝)
12月25日,北京市檔案館常設展上新,《合院之城——北京古都文化檔案史料展》亮相5層展廳。3700余件展品將“一城一院一衚同”濃縮進1000平方米的展陳空間,娓娓講述古都北京故事。
走進展廳,觀眾猶如在衚同裏漫步,開啟一場時空之旅。3700余件檔案、資料、老照片、實物等展品按照“駐足都市”“院落北京”“營城匠意”“歷久彌新”4個部分,圍繞四合院和衚同兩個獨具京味特色的元素,系統展現古都北京的壯美秩序和文化底蘊。
展廳中央,一幅“流動”的中軸長卷在展櫃中鋪開。輕點多媒體互動螢幕,觀眾可以查閱北京城的標誌性建築,沉浸式感受古都文化魅力。天壇神樂署等建築的略圖、正陽門外五牌樓的修繕規範、先農壇公園開辦經過與歷史沿革……配合長卷展出了一系列檔案,再現北京中軸線的歷史變遷。
一份編號為“J001-001-00001”的檔案,見證了長安街的定名過程。這份檔案是1928年北平工務局局長向北平市長呈遞的建議書。其中建議:“自東長安門至東單牌樓,統名為東長安街;自西長安門至西單牌樓,統名為西長安街。”這一命名方案得到了當時市政府的採納,並沿用至今。慶祝新中國成立10周年之際,天安門廣場擴建,長安街徹底打通,向東延伸至建國門,向西延伸至復興門,沿線矗立起人民大會堂等眾多彰顯國家形象的建築。如今,這條城市要道成為見證首都和國家時代發展的“窗口”。
由“城”及“院”,展廳裏復原了一座老北京民居院落,邁進院門,正房、游廊、垂花門、石桌凳、紫藤架等再現“衚同人家”、一景一趣。
一批珍貴檔案亮相,再現不同年代衚同院落裏的“北京記憶”。展櫃裏,一件明代的《京師五城坊巷衚同集》,是目前發現最早對衚同進行介紹和收集的典籍。據書中記載,明代有名字的街巷衚同共1288條。另一件清代的《京師坊巷志稿》,記載了2077條京城的街巷衚同,其中直接以“衚同”為稱的有978條。兩件檔案展示了不同時期對衚同名字、分佈地圖的記載。
展覽中最大的展品是一座北京老城的巨型沙盤模型,佔地約120平方米。這座沙盤模型通過3D建模列印製作而成,根據1:840的人工勘測圖,還原了20世紀50年代初北京城的歷史原貌。市檔案館整合利用館藏地圖、照片、影像、航拍圖和測繪數據等檔案資料,再現了老北京城內每一處街巷衚同、宮苑民居,呈現了城內各類建築42萬餘間、5萬餘株樹木。
展覽還展示了北京在歷史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方面做出的努力。20世紀90年代王府井大街、南新華大街、德勝門內大街等街巷的老照片首次展出,觀眾可以透過一幅幅歷史“全景圖”,領略北京老城的街巷風貌。(李祺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