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近30年騰退修繕 北京中軸線添亮點 560余歲先農壇慶成宮首次開放

日期:2024-12-22 10:18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12月21日,適逢冬至節氣,560余歲的先農壇慶成宮向公眾敞開大門。

12月21日,適逢冬至節氣,560余歲的先農壇慶成宮向公眾敞開大門。(金瑤 攝

  申遺成功的北京中軸線再添新看點。12月21日,冬至,歷時近30年騰退修繕,560余歲的先農壇慶成宮首次向觀眾敞開大門,成為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的一部分。由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先農壇的最後一個古建築群開放了。

  “致中育和 嘉禮慶成——先農壇慶成宮數字常設展”等3場展覽揭幕,邀觀眾穿越時空,了解壯美中軸煥亮過程,細品“農耕中國”的故事。

  30年“喚醒”一座宮

  開放首日,沿着禦路,隨着首批觀眾一起穿過先農壇外宮門,走進慶成宮建築群:內宮門、正殿、後殿自南向北坐落,兩殿中間院落的東西兩側建有配殿。陽光下,紅墻碧瓦、和璽彩畫,熠熠生輝。

  一年前,這裡還是另一個模樣:正殿被雜亂的小平房團團包圍,宮墻也被佔用了。一度,慶成宮騰退徵收項目是西城區啟動的類似項目中,歷史情況最複雜、涉及問題最多、工作難度最大的。早在上世紀90年代,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就與佔用單位簽訂了《慶成宮古建群一期騰退移交協議書》,收回慶成宮主體建築群管理使用權,但古建築以外的區域仍有大量民居。

  在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的帶動下,慶成宮建築群的騰退和保護取得歷史性突破。2023年,文物徵收騰退、非文物建築拆除等任務相繼完成,53戶居民、1家單位全部交房清退,110處違建被拆除。一度“沉睡”的古建築群亮出來了。同時,騰退等過程中,針對實際情況設立保底政策,保障民生。

  古建館添“鎮館之寶”

  慶成宮是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後首個煥新亮相的古建築群,更是古建館的“鎮館之寶”。

  經過修繕的大殿,屋頂上綠色的琉璃瓦依舊斑駁,有些甚至褪色了。古建館館長薛儉解釋,“只要沒有安全隱患,就不會更換這些瓦片,盡可能保留歷史資訊。”此次開放前,文物修繕遵從“最小干預”原則,精心保留了很多歷史細節。比如,殿內天花彩畫保存較為完好,僅補配了極少數完全脫落的彩畫;扶脊木僅剔除了糟朽部分,再補配加固。

  “慶成宮裏處處有看點,建築本身就是‘展品’。”薛儉解讀,慶成宮是先農壇內營造等級最高的皇家建築群,正殿、後殿均為重檐廡殿頂、綠色琉璃瓦,梁枋繪有金龍和璽彩畫,窗花採用三交六椀菱花圖案,殿內裝飾採用團龍圖案天花,盡顯明代皇家建築氣派。另外,慶成宮的水、電等基本設施也全部就位,滿足作為博物館開放的安全條件。

  數字復原親耕圖卷

  不僅恢復了皇家建築的昔日風采,慶成宮還融入現代展示手段,一口氣兒開了3個展覽。

  其中,慶成宮正殿舉辦“致中育和嘉禮慶成——先農壇慶成宮數字常設展”,打造《雍正帝先農壇親祭圖卷》《雍正帝先農壇親耕圖卷》等數字復原場景。“據文獻記載,皇帝在完成親耕耤(jí)田禮後,會到慶成宮為文武百官賜茶。”薛儉介紹,觀眾可以通過復原陳設和多媒體互動展項,了解先農壇承載的禮儀功能和歷史文化內涵。展廳裏還打造了一個“數字中軸·時空艙”,展示北京中軸線古今交融的壯美畫卷。

  “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成果展”和“慶成宮歷史文化展”分別位於慶成宮一進院和西跨院,觀眾可以深度了解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歷程、慶成宮的建築特色和歷史變遷。院內文創空間同步開放。

  參觀提示

  慶成宮建築群坐落在先農壇外壇東側,始建於明天順二年(1458年),原名“齋宮”,是明清帝王祭祀先農前齋戒的場所;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改建形成現有格局,更名為“慶成宮”,成為皇帝祭享先農、親耕耤田禮成慶賀的場所。

  目前,慶成宮與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所在的先農壇內壇區域暫時不相通,實行分區域驗票。觀眾線上上線下購買古建館門票,可參觀包括慶成宮在內的所有開放區域。觀眾需從先農壇的東門(先農門)進入,沿導引線步行至慶成宮參觀;參觀後可持票繞道南緯路進入先農壇內壇其他開放區域。(李祺瑤)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