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藝術季宏恩觀專場演出。東城區文旅局供圖
古建藝術季之曹雪芹故居紀念館舊址專場演出。
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後的第一個秋天,十余場小而精、雅而美的高品質藝術活動在中山公園、天壇、太廟、鐘鼓樓等中軸線沿線地標上演,並延伸到宏恩觀、曹雪芹故居紀念館、齊白石舊居紀念館、古觀象臺等中軸線周邊。活動持續約50天。
當凝固的建築與流動的藝術相遇,古建築“活”了起來。
中軸線北端、鐘樓向北200米,700歲的宏恩觀靜靜矗立。秋日午後,落葉輕覆。山門後的庭院裏,觀眾散坐,帝君殿前,古琴與阮協奏,身着布衣的演員們輕舞飛揚,與鼓、紅繩、紅球互動,表達太陽的東升西落和時光的流逝。陽光在庭院、古建上明暗變化着,仿佛廟宇也成了演員。
謝幕,掌聲雷動。這正是古建藝術季宏恩觀專場的精彩時刻,節目名為《暮鼓晨鐘,穿越時光的中軸線之舞》,專為中軸線創作。“表演主題、形式與環境和諧相融,很有代入感。”市民武瑩帶着孩子第二次來宏恩觀,“第一次來是新鮮,‘淺逛’了一下,這次來感覺和這座古建的距離更近了,這就是藝術的魅力!”
發起於2021年的古建音樂季,將音樂的表演場地放到了古建當中,收穫好評如潮。2024年,東城區引入音樂、舞蹈、誦讀、繪畫、藝教講座等藝術門類。在太廟,勞動人民文化宮研究室原主任賈福林為觀眾做導賞;在齊白石舊居紀念館,北京畫院美術館原館長鄭智威帶大家參觀、以筆為媒畫蝦交友;在古觀象臺,嘉賓與觀眾開展古今天文學漫談……每一場活動都從古建自身的底蘊中生發出來,帶給人們在其他場域裏無法擁有的美妙感受。古建藝術季全部為公益演出,觀眾大都是公開招募而來,覆蓋各個年齡段、職業和文化背景。
藝術季給古建帶來了什麼?二環裏磁器口東北角,曹雪芹故居紀念館復建開放兩年多,雖説免費,但知之者寥寥。“在古建的活化利用中,我們嘗試開展了研學活動。在這次的藝術季中反響空前熱烈, 啟發我們打開了新思路。”紀念館負責人穆聰説。
以夢回紅樓為主題,專場演出帶來《紅樓夢》經典誦讀和音樂分享會,演出預告一發出,報名者雲集。館內屋檐下,管弦齊鳴,京劇梅派傳人鄭瀟身着華服,深情唱響《枉凝眉》《葬花吟》等87版電視劇《紅樓夢》曲目,唱腔婉轉,觀眾無不動容。
“古建與藝術經典在這一刻連接起來了,藝術歷久彌新,古建也熠熠生輝。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圍繞87版《紅樓夢》這個大IP做文章,呈現更多新內容。”穆聰説。
此外,2024年的古建藝術季還首次走進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建築大學兩所高校,帶領學生感知古建魅力。(李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