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現場。(首圖供圖)
8月12日,“聲游北京——歌謠見北京”系列展覽啟幕活動在北京城市圖書館藝術文獻館舉辦。現場,北京市藝術研究所研究員陳樹林唱起大約一千年前的北京民歌片段,令人感動不已。
該展是首都圖書館與中國唱片集團有限公司聯手打造的2023年度北京文化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展覽分地理風情、歷史年輪、人文逸趣、歌謠在當代四大板塊,通過猜謎、繞密碼、錄製聲音等互動形式,用裝置藝術、聲音可視化等多媒體展陳方式,首次從歌謠的獨特視角展現北京城市深厚的文化內涵。首都圖書館副館長張娟現場宣佈,“聲游北京”系列VR線上展館同步上線。中唱集團總經理樊國賓表示,本次展覽是一次運用數字技術讓聲音文化遺産“活”起來的探索。
展覽內容豐富多樣,不僅涵蓋北京地區産生或與北京相關的民歌、童謠、小調、叫賣調及環境音等,還從中唱集團500余首出版物中精選出60首大眾耳熟能詳且具代表性的作品,按不同方式呈現。
展覽中一棵翠綠的“大樹”,挂滿了高低不同的鳥籠,觀眾不僅可在樹下“納涼”,感受年輪流轉,還可將頭探入鳥籠,聆聽童謠帶來的歡樂。金代《泰和年間童謠》、元代《腳驢斑斑》、明代《明正統京師童謠》等眾多具有代表性的歷史童謠,在鳥籠中被歡唱着。
同時,用紗幕投影動態展示的北京街道影像,把衚同小吃和時令節氣等人文主題童謠,融合在春、夏、秋、冬的季節光影裏,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老北京歌謠的繽紛活潑與衚同景觀的溫馨動人。《劉伯溫造北京》《萬壽山》《魯班爺鋦白塔》《前門樓子高不高》《前門情思大碗茶》等經典歌謠,配合着圖文互動大屏,一一呈現。
展覽整體打破傳統展覽以視覺為主的模式,融入大量藝術化感官體驗,讓觀眾能夠“看見歌謠、觸摸歌謠、感受歌謠”。展覽展示北京聲音,也記錄北京聲音,參觀者可通過話筒錄音錄下自己的聲音,還能掃碼帶走。
北京歌謠作為中國北方地區歌謠的代表,是北京歷史與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語言淺顯易懂,內容樸實自然,以獨特視角見證了北京城的歲月滄桑。本次展覽精心整理一系列珍貴資料,包括明代的《古今風謠》、民國時期的《歌謠周刊》等,借助中唱集團豐富的老唱片數字聲音檔案,將聲音文獻與古籍文獻相結合,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讓寶貴聲音文化遺産重現光彩神韻。(路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