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北京市已經進入主汛期,是玉米等秋糧作物産量形成最關鍵、最重要的時期。近年來我市極端天氣偏多,糧食生産面臨的風險隱患較大,為實現秋糧豐收,降低災害損失,特製定玉米汛期防災減災技術指導意見。
一、防澇害保正常生長
我市澇害主要發生在7—8月,特別是“七下八上”時段,該時段易發強降雨,引發大面積積水,會導致根系呼吸受阻,影響正常生長。生産中應堅持“排、散、管、促、防”多措並舉,雨前及早清理疏通排水溝渠,雨後及時搶排積水,恢復土壤透氣性;加強田間管理,以水促肥,養根護葉,防治病蟲害,保障受澇玉米健壯生長。
一是排澇散墑。在保障人員安全的前提下,及時關注降雨和田間積水情況,對低窪易澇地塊,及時疏通溝渠,採用機械排水、自流排水等方式排除田間積水,防止出現因積水造成早衰、死亡等現象。田間積水應在1~2天內排凈。
二是加強田管。對受澇田塊及時中耕劃鋤,破除土壤板結,改善通透性,保護根系,兼顧除草。對於倒伏植株可視情況扶正並基部培土,促氣生根早發。結合中耕做好追肥,及時足量追施速效氮肥,可畝追施10~15公斤尿素,促進根系和葉片快速恢復生長。如降雨大、持續時間長,可能對土壤養分有淋洗損失,未受澇地塊也應在雨後適當追肥,補充土壤中養分,促進植株生長。採用水肥一體化技術的地塊,可利用滴灌或噴灌等方式及時補肥,少量分次施肥。
三是綜合防控。降雨過後,可能發生大小斑病、南方銹病、玉米螟等病蟲害,種植戶可採用“一噴多促”技術,通過將葉面肥、調節劑、抗逆劑、殺菌殺蟲劑一次性混合噴施,可以起到病蟲防控、防災減災和促進增産的作用。
二、防風災減産量損失
強降雨常伴隨大風天氣,易導致玉米出現倒伏,引發減産甚至絕産。生産中應緊盯災前、災後兩個環節,做到災前有防控,災後有措施,切實減輕災害損失。
一是災前提前防範。風災頻發地區應選用抗倒伏能力強的玉米品種並適當降低密度,通過自身調節來提高抗倒伏能力。在拔節期噴施生長調節劑,通過化控技術實現降低植株重心、提高莖稈緻密性、促進根系生長的作用,提高植株整體抗倒伏能力。
二是災後分類管理。對於拔節期玉米,莖稈尚未完全發育,抗倒性較好,一般以根倒為主,恢復較快,發生倒伏後儘量維持現狀,依靠自身能力恢復生長,對後期産量影響較小。對於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玉米,此時莖稈比較堅挺,一旦風力過大引發倒伏,後期恢復效果較差,對産量影響較大。如發生倒伏,可第一時間扶正固定,後期可較好恢復。如不能在1~2天內及時扶正,玉米將會開始自行緩慢恢復,此時不可人工干預,防止因外力拉扯帶來二次損傷,可待3~5天玉米完成一定程度恢復後,及時進行追肥作業,畝追施尿素10~15公斤,促進其快速恢復生長,順利完成穗分化,減少對産量的影響。對植株倒伏嚴重或莖稈折斷無法恢復的地塊,適時搶收。對已絕産地塊,視情況及時搶收秸稈作青貯飼料,或及時改種短生育期作物,減少損失。
三、防高溫保授粉灌漿
7—8月是高溫熱害高發季節,易影響玉米正常開花授粉和籽粒灌漿,造成高溫逼熟。生産中應堅持“以水調溫、葉面噴施、防止早衰”的技術路線,加強水分管理,調節田間小氣候,緩衝高溫影響。
一是以水調溫。具備灌溉條件地塊應及時澆水降溫。採用滴灌、微噴等節水灌溉技術的玉米地塊,可採用小水勤灌的措施,降低土壤和冠層溫度,增強根系和葉片活力。無灌溉但具備運輸條件的地塊,應及時運水灌溉,增加田間濕度,改善土壤墑情,以水調溫,防止旱熱疊加影響。
二是葉面噴施。可通過無人機作業等方式向葉面噴施黃腐酸、多聚氨基酸、植物生長素及磷酸鈣溶液、磷酸二氫鉀溶液等,增強玉米高溫抗性,減輕高溫熱害影響。
四、防乾旱保高産穩産
乾旱是近幾年對我市玉米生産影響最大的災害,除春旱外,伏旱和秋旱也容易導致玉米早衰,影響産量。生産中應堅持“蓄、灌、提、保”多管齊下,蓄住天上水、保住地中墑,確保玉米正常生長髮育。
一是蓄足水源。積極儲備抗旱水源,搞好機井檢修,保障抗旱應急用水。
二是節水灌溉。因地制宜推廣噴灌、滴灌、壟灌、微噴、隔壟交替灌等節水灌溉技術,減少水分流失,擴大澆灌面積。對採用滴灌、微噴等節水灌溉措施地塊,後期可間歇灌溉,養根保葉,防止早衰,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切忌斷水過早,防止發生早衰。
三是提墑保墑。對無灌溉條件的雨養旱作區,採取中耕、高培土等措施提墑,增加土壤蓄水量。對水源緊張的地區,適時劃鋤中耕,切斷土壤表層毛細管,減少田間水分蒸發。對旱地玉米,播種時可採用保水劑等抗旱産品和關鍵技術,提高土壤蓄水能力,提升水分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