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化拆遷區域、復挖湖面、恢復石橋、保留古建古樹、重建水系迴圈 清代扇面湖一畝園“重回”圓明園

日期:2024-05-09 09:58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綠化拆遷區域、復挖湖面、恢復石橋、保留古建古樹、重建水系迴圈 清代扇面湖一畝園“重回”圓明園

  立夏已過,陽光熱烈,圓明園西南園墻外,扇面湖波光粼粼,倒映着藍天白雲。據海淀區園林綠化局介紹,位於圓明園園墻與頤和園路之間的一畝園拆遷區域綠化項目日前正式完工並對公眾開放,扇面湖和一畝園“重回”圓明園。

  再現扇湖曲溪風景

  順着萬泉河路過四環,出輔路,不遠就是頤和園路。十字路口處,東北角一片鬱鬱蔥蔥。一塊巨石上,扇面湖三個燙金大字鐫刻其上。

  巨石後的扇面湖,並不是很深,岸邊石塊堆疊,曲曲折折,湖邊綠草如茵,桃柳相依。扇面湖西南角,一彎水渠向北而出,夾岸繡球紅綠,順着大禦道往北,地勢起伏,拾階登上一座小山丘,是“一畝臺”,臺上向西可遠眺三山,佛香閣、玉泉塔、香爐峰清晰可見。台下是扇面湖的波光粼粼,一畝園的綠草茵茵和娘娘廟的紅墻灰瓦。

  “該片區域在清代主要有三個部分,一畝園、扇面湖、娘娘廟,其中扇面湖影響力最大,開挖於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原稱‘前湖’,因禦道在湖中穿過,形似宮扇而得名。圓明園被毀這裡成為稻田,2000年填埋後建成了農貿市場。”一畝園拆遷區域綠化項目總設計師夏成鋼介紹,在改造過程中他們利用開挖湖面的渣土原地堆砌地形,形成蜿蜒丘陵狀,特意設計了“一畝臺”,給游人提供一個遠眺觀景打卡地。

  夏成鋼介紹,一畝園拆遷區域綠化項目總綠化面積達到186200平方米,園區復挖湖面3.2萬平方米、水渠720米,重立崑崙石,恢復石橋,保留了娘娘廟主體及所有古樹、大樹,並採取了保護措施。同時,為滿足市民休閒游賞需求,設置親水步道560米、親水廣場2800平方米。項目重新構建了圓明園—扇面湖—萬泉河—圓明園的水系迴圈,恢復歷史上扇面湖水面、水渠,實現與圓明園內水系連通。“扇湖曲溪,彩林花海,西山入畫”風景重現。

  標識歷史記憶點位

  沿湖徜徉,到處可見標識系統。細細品讀,是一段段歷史傳遞的訊息。

  夏成鋼介紹,一畝園拆遷區域綠化項目地處三山五園圓明園大宮門前區域,在建設過程中,非常注重挖掘並展示歷史文化。比如皇家禦道文化,園區內恢復了大禦道、大宮門前禦道及從大禦道連接至圓明園的禦道等三類禦道的傳統風貌及格局,對重點路段進行局部再現。

  “大禦道,南北穿行園內,又稱輦道,自西直門而來,向香山靜宜園而去,建設過程中參考了歷史文獻、老照片和樣式雷圖紙,由大條石鋪就,現場的標識牌上還有大禦道的歷史照片。大宮門前禦道,兩側植柳,再現禦道種樹場景。在這裡你可以讀到雍正禦道種樹的歷史,西直門至暢春園曾栽柳9297株。”夏成鋼介紹,他們特意對歷史記憶點位進行標識,並將吟咏扇子河、扇面湖等的前人詩句呈現,讓人們可在園中隨處品讀。

  探索文物保護利用新路徑

  順着大禦道向北,是一畝園區域,沿路一片一片的花海,香雪球開得正盛,紫的白的小花挨挨擠擠,針葉天藍繡球宛若粉色花毯鋪陳開來,金雞菊也已經準備好了花苞,即將綻放,再添一片金色花海。

  夏成鋼介紹,一畝園傳説是雍正帝演耕處,但缺少依據。在乾隆《八旬萬壽盛典圖》等資料中,這一區域有眾多低矮建築,為大宮門前區附屬院落。圓明園被焚燬後,這片區域逐漸成為民居。

  如何在文物保護與利用上達到平衡?一畝園拆遷區域綠化項目探索了一條新路徑。

  2022年8月啟動該項目時,國家文物局批准的建設目標為“簡單綠化,以舒朗草地及地被植物為主,為後續圓明園大宮門建設留有餘地。”

  “2023年我們進行了兩次文物踏勘,地下發現少量斷續建築基址,進行了繪圖坐標存檔,然後對現場進行覆土保護。”海淀區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片區域本着最少干預的原則,保留現狀老樹,其他區域種植宿根花卉,打造4.7萬平方米花海景觀,既保護了文物,又豐富了游人游園體驗,實現了歷史文化資源節點的挖掘、修復與利用,延續了園囿與城市共融的歷史記憶。(孫穎)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