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線下已覆蓋30余萬人次 首都觀眾近距離感受“數字敦煌”

日期:2024-03-22 09:51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觀眾在現場體驗VR項目。

觀眾在現場體驗VR項目。(王廣燕 攝)

  “哇,莫高窟的洞窟內部原來這麼壯觀!”在戴上VR眼鏡後,觀眾紛紛為眼前的壯觀景象發出驚呼。正在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北京)展出的“數字敦煌展——絲綢之路上的敦煌”,全方位呈現了敦煌數字化發展的最新成果,展示敦煌的文化藝術之美。展覽自開展以來好評如潮,舉辦了豐富的公益接待和研學活動,線上上線下已覆蓋30余萬人次。

  此次展覽由敦煌研究院與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北京)聯合主辦,共展出了25幅高保真數字化壁畫複製品、6尊彩塑複製作品,以及莫高窟第3窟、第285窟複製洞窟,還有5件仿製樂器和10余件配套展品,其中絕大部分展品是首次在北京展出,為觀眾呈現精緻的敦煌藝術。展覽自2022年7月開展,展期長達兩年多,這也是敦煌研究院首次在北京舉辦如此長時間的展覽。

  走進展廳,一尊側臥的彩塑涅槃像赫然出現在觀眾眼前,這是來自莫高窟第158窟、建窟於中唐時期的作品,堪稱莫高窟最完美的彩塑涅槃像。作品不僅生動刻畫了微笑的涅槃佛像,還將彩塑與壁畫完美結合。展覽負責人唐麗介紹,敦煌研究院通過三維重建藝術復原的方式,將原長15.8米的彩塑複製為長度約5米的等比例實體彩塑,以精準的三維數據和高度的藝術手段,再現了敦煌彩塑的神韻。

  在展覽中,數字技術讓遠在敦煌的藝術瑰寶更加“觸手可及”。展墻上的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圖》,是敦煌研究院用了四千余張高清掃描素材拼接而成的數字化成果。整幅畫作詳細描繪了從山西太原途經五台山到河北鎮州(今河北正定縣)方圓250公里的地理、山川景色與風土人情。在《五台山圖》前的互動觸摸屏上,觀眾可以點擊畫中描繪的佛光寺等地點,了解更多歷史文化知識。1937年,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正是根據這幅《五台山圖》找到了佛光寺,打破了當時國際建築學界認為“中國境內沒有唐代建築遺存”的説法。

  主辦方介紹,多年來敦煌研究院不斷推進敦煌石窟數字化,從而實現永久保存、永續利用的目的。此次展覽中,觀眾還可以走進按原大小複製的洞窟,開鑿於西魏的莫高窟第285窟,是敦煌早期石窟中最完整、最豐富的一個,中西方多元文化在這個洞窟中同時交匯融合。開鑿於元代晚期的莫高窟第3窟是病害窟,目前出於保護原因已不能對外開放,但通過數字技術,觀眾仍可以近距離地感受敦煌文化帶來的震撼。

  據悉,此次展覽還提供敦煌研究院專業培訓講解員精講,觀眾也可以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獲取圖文並茂的自助講解。“目前,展覽已面向街道、鄉村、社區、學校等基層一線開展沉浸式研游學、團建與黨建、社會大課堂等公益活動30場。小朋友們可以通過敦煌壁畫的線描臨摹與上色,認識和製作敦煌壁畫裏的樂器,還可以體驗拓印壁畫,對敦煌藝術有更深入的了解。”唐麗説。展覽將持續至12月31日。(王廣燕)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