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件展品90餘年來首度亮相 國博新展追溯岐陽世家600載

日期:2024-01-26 09:38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岐陽世家收藏的犀甲經過修復後亮相展覽。

岐陽世家收藏的犀甲經過修復後亮相展覽。(鄧偉 攝)

  明代冕服畫像、寫於韓宋龍鳳九年的吳國公墨敕、明太祖禦帕等承載着家族記憶的文物,輔以手工精巧的明代復原服飾……72件岐陽世家文物時隔90餘年再度亮相,講述了一個家族綿延600餘年的歷史記憶。

  “岐陽世澤——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李文忠家族文物展”的展廳裏,成年人等高的肖像畫成排展示,頗為壯觀。作為明代開國功臣,李文忠少時便隨父李貞投靠舅父朱元璋,逝後被追封為岐陽王。李氏後人襲爵封侯,家族延綿600餘年。如今,這場家族文物展,便以李貞夫婦打頭,家族人物紛紛“出鏡”。

  策展人胡妍仔細介紹了李文忠和李貞的肖像畫:“這是存世可見的兩幅明代冕服畫像。細看李文忠像,上衣為青色,可清晰辨別出蟒、山、火等圖案。下襬露出部分可以看出黻(fú)紋及兩側玉佩,是典型明代初期親王袞冕形制。其服飾在中國服飾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厚重的家國記憶裏,不乏趣聞。展櫃裏有一方手帕,這背後有一段有趣的歷史。一次,朱元璋高興地用手裏的禦帕包裹饅頭賞賜李文忠之子李芳英。全家老小拜嘗饅頭後,將禦帕珍藏在家廟。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特意撰紀恩冊記錄此事。如今,觀眾可同時看到明太祖禦帕和紀恩冊。

  還有一批文物因展覽重煥光彩。一件岐陽世家收藏的犀甲一度被卷成筒狀,陳列在庫房裏。“從上世紀入藏國博以來,它一直維持原狀,不會輕易碰觸以免誤傷。”胡妍説,此次專門修復了皮甲,並將它完全展開。“上一次完整展開,還是在民國時期。”

  “清朝晚期,即便家道中落,李氏後裔仍不遺餘力,守護家族遺物。這批文物的傳承,源自他們的家族意識,是一個家族的自我記憶。又因其完整性、有序性,以及與時代的密切性,為後人提供了從社會史、制度史、文化史、服飾史等主題切入的可能。”胡妍説。

  展覽以家族歷史為主線,分為“蒼梧發軔”“簪纓世族”“厚德流光”“余蔭蓊蔚”四部分,強調李氏族人對家族根脈的自覺守護與傳承。同時,展覽還專門根據這批文物復原了4套明代官定服飾,方便觀眾直觀感受傳統服飾文化。

  連結

  何為岐陽世家

  “岐陽”之名,源於岐陽武靖王李文忠。李文忠為明代開國功臣,明太祖朱元璋外甥,戰功卓著且好學問,謚後配享太廟,位列功臣廟第三。李氏後人襲爵封侯,家族延綿六百餘年未絕,被後世稱為“岐陽世家”。(劉冕)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