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河路口通過壓縮機動車道寬度,擠出一條右轉專用道,減少了車輛搶行情況。 (鄧偉 攝)
京廣橋、燕莎橋橋下路口增加掉頭車道;十里河路口壓縮機動車道,擠出右轉專用道……隨着一項項疏堵“手術”完工,東三環多個橋區路口改造後提速。從市交通委、市城市道路養護管理中心獲悉,作為市政府民生實事任務之一,2023年市級20項疏堵工程全部完工。除了為小汽車提速,20項疏堵工程還同步提升慢行系統,騎行、人行過街的“堵點”也得以打通。
東三環多個路口打通堵點
增加一條右轉車道,橋下開闢出一個掉頭車道……看似簡單的疏堵工程,卻能解決大問題。
東三環十里河路口,南向北輔路上,過去4條車道調整為5條,添了右轉專用道後,右轉車輛不必跟直行車輛搶路了。“我們對現有機動車道寬度進行壓縮,同時利用步道外側空間,擠出了這條右轉車道。”城養中心綜合治理科科長葉凱豐介紹,路口車道改造後,高峰時段每小時可多放行機動車約180輛,路口通行能力提升約15%,一定程度緩解了京滬高速進城方向、三環主路出口排隊情況。
東三環燕莎橋下,原來的掉頭口北側70米,利用橋下停車場空間,開闢了專用掉頭車道,可以對從北駛來掉頭北行的車輛,提前進行分流,而不再像過去那樣,掉頭車輛一直扎到路口與左轉車輛共用一條車道。路口交織車輛減少了,排隊等候時間也一定程度縮減。
在朝陽北路與金榆路路口改造中,利用隔離帶,將西進口由2車道拓寬為4車道,並在東進口增設掉頭車道,同時增設行人二次過街安全島、非機動車一次左轉等設施,優化路口交通組織。項目實施後,該路口東進口方向車輛排隊情況明顯減少,通行能力約提升30%,緩解了晚高峰出京方向燈控路口排隊等候現象。
圓明園西路等路段暢通騎行
騎行人、步行人的路權,也通過疏堵工程得到了保障。
“圓明園西路肖家河至頤和園路路段沿線學校、社區密集,高峰時段非機動車高達每小時2000輛,但由於該路段北向南缺少非機動車道,大量非機動車與機動車混行,或在人行步道上穿行,影響通行效率、存在安全隱患。”葉凱豐介紹,改造中,利用道路西側部分綠地新建寬2.5米、長1.1公里非機動車道,並鋪設非機動車道彩鋪,保障非機動車道的連續性,使行人、非機動車、機動車各行其道互不干擾,提升了慢行品質。
南中軸南緯路、北緯路兩個路口存在斷頭,在2023年的疏堵工程改造中,城養中心打通中央禦道,行人通過無需繞行,並增設二次過街島、燈控設施、人行橫道線,保障了南中軸慢行系統的連續貫通。
地下通道的無障礙建設也讓居民拍手稱讚。“受京承高速阻隔影響,西側芍藥居、東側太陽西元等社區之間,通行繞行距離較遠。此次通過清除京承高速橋下堆土,建設京承高速太陽宮地下通道,方便兩側社區居民出行,縮短通行距離約600米。”朝陽區太陽宮鄉副鄉長楊帆介紹。
“沒有地下通道時,我們得多繞行幾百米走天橋,或者違規橫穿馬路,現在走通道能縮短十分鐘,方便多了。”正在穿越通道去東側公園遛彎的朱阿姨説。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避免自行車、電動車闖進地下通道,減少安全隱患,通道兩側創新安裝了直徑1.2米的圓形旋轉門,既擋住了自行車、電動車,還不影響輪椅、嬰兒車通行。
京滬高速四環至五環瓶頸將拓寬
為服務公共交通銜接,疏堵工程還對部分公交港灣進行改造。比如育慧東路(東行)公交站,原站臺長度不足,公交車需佔用機動車道排隊,影響道路通行。此次通過工程改造,延長公交港灣及站臺,為行人提供充分候車空間,減少公交車停靠佔用機動車道的情況。同時,優化育慧東路與鼎成路交叉口進口交通組織,提高通行效率。
“今年還組織完成了西五環內環增設曉月苑出口、西四環玲瓏路北增設出口、南苑路與大紅門西路路口改造、警備東路與南大紅門路路口改造、蘇州街海淀婦幼保健院門前道路拓寬等市級疏堵工程。”葉凱豐介紹。
目前,城養中心正在組織開展2024年疏堵工程方案深化研究工作,計劃於2024年組織實施萬泉河路(進京方向)增設進口加速車道,京滬高速(四環-五環)瓶頸路段拓寬改造,朝陽北路與石佛營西路路口提升等疏堵工程,提高道路通行能力,讓市民出行更順暢。(孫宏陽 徐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