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類型展覽年底登陸大運河博物館 “古韻風帆”靜待揚帆啟航

日期:2023-11-21 08:44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城市副中心綠心,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近日順利通過竣工驗收,進入開放倒計時。預計年底,四大類型展覽將陸續登陸這座特大型綜合類博物館,展出文物約6000件(套),屆時日接待量可達6000人次,進一步滿足市民文化休閒需求。

  北側“古船”,堅實厚重;南側“巨帆”,高高揚起。新落成的大運河博物館,觀眾共用大廳和主樓兩座建築一北一南,其間一條水街穿過,觀眾透過玻璃幕墻即可清晰地看到博物館內部。北京城建集團首都博物館東館項目執行經理賈成亮介紹,大運河博物館總建築面積9.97萬平方米,項目設計理念源於古運河圖景中的船、帆、水三個元素,仿佛是鑲嵌在城市森林中的“古韻風帆”。博物館建設注重高品質公共空間的營造,兩個相對獨立的單體之間通過連廊相連,而觀眾共用大廳可獨立對外開放,適應當代博物館功能多元化的趨勢,比傳統博物館的空間形態更開放、更靈活、更自由,且便於管理和運營。

  步入博物館內,建築結構設計獨具巧思。為了保護文物的絕對安全,大運河博物館結構按照罕遇地震設防要求進行設計,採用先進的隔震技術,對242根結構柱都加裝了隔震支座,使建築上部和基礎之間加設了一個能夠“化勁”的隔震層,能有效消減74%的地震力。這一抗震設計讓博物館最大水準位移變形達1.2米,最大程度保證了建築主體結構、室內重要設施和文物的安全,就像把文物裝進保險箱一樣安全可靠。將來,建築柱基下方的隔震結構也有望作為“展品”,向觀眾傳播博物館預防性保護的理念。

  這座“古韻風帆”正靜待揚帆啟航。目前,大運河博物館的展陳方案設計已基本完成,由基本陳列、專題展覽、開放展示、臨時展覽四大類型展覽構成,展出文物約6000件(套)。首博辦公室主任兼東館籌備處主任張宇介紹,大運河博物館展陳空間建築面積約3.2萬平方米。其中,基本陳列立足大運河與北京城的密切關係,展示北京的山川形勝、人居歷史、城市變遷與發展沿革。專題展覽分為若干系列,每個系列圍繞專題常換常新,立體、多維呈現北京的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創新文化,輝映城市副中心的定位與規劃目標,弘揚北京城市文化的特質與傳統。開放展示將觀眾能到達的開放區域打造為人文、休閒、科技等要素高度融合的體驗式開放展示區,烘托城市副中心的開放與創新活力,凸顯現代化博物館的人文視野與時尚品位。

  除了一些來自首博本館的展品,大運河博物館已面向全球徵集運河相關展品,並與國內文博單位商借相關藏品加以補充。具體佈局已經確定:博物館一層設置兩個臨時展廳和一個倉儲式陳列展廳;二層為基本陳列“北京與大運河”,同時設有北運河畫卷專題展廳,展出由北京畫院藝術家創作的一幅關於北運河的長卷;三層設有專題展覽,包括一個數字化展廳。按照計劃,基本陳列、開放展示和部分專題展覽將於年底亮相,其餘展覽將在2024年陸續推出。(李祺瑤)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