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眺世園公園永寧閣。(武殿森 攝)
初春,暢覽中華園區,在31個別具匠心的景觀園林中踏青尋綠;炎夏,登臨永寧閣,感受媯水河畔的涼風習習與鳥語花香;濃秋,夜游隆慶街,在古建與非遺花燈間夢回“大明盛世”;冷冬,慢賞植物園,讓撲面的熱帶風情瞬間驅散心中的寒意……在位於延慶城南部的北京世園公園裏,四季皆是美景,又因舉辦過世界園藝博覽會的宏大底蘊,處處彰顯着豐厚的精神遺産。如今,作為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上的一顆璀璨明珠,世園正着力營造“棲居山水中、休閒天地間、創業花園裏”的城市美好圖景,迎接八方來客。
一個會“講故事”的植物館
植物館無疑是北京世園公園眾多場館中最“熱”的一個。這個建築面積約1萬平方米的熱帶植物館,匯集了1000余種、20000余株珍貴熱帶植物。
走進這座建築,等待你的首先是一場視覺盛宴,在數字展廳內,名為《億年進化——植物曆險記》探索體驗展正在進行。在可游、可觸、可觀、可聽的氛圍裏,游客變身為探險隊員穿越到白堊紀時代,與恐龍近距離接觸、復活化石植物,或親臨中國植物界重大考古發現“遼寧熱河生物群”發掘現場,通過互動式場景,了解億年前中國北方大地上的豐富植被和生態環境。
沉浸式體驗植物演化中的曆險故事後,便來到了濕氣撲面的植物溫室。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個透明水池。令人驚奇的是,樹木在水面上茁壯生長,在水面下則根系裸露。這是展館的特色之一,將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海灘上的紅樹林搬進了北方的溫室。作為近海唯一的木本植物群落,為適應潮間帶土壤缺氧、含鹽量高等艱難的生存環境,紅樹林的根、莖、葉和種子都演化出了各種各樣適應環境的機制。作為海岸衛士,從南方專程“移民”北上的這片紅樹林無疑向游客展現了植物的生存智慧。
在五大展區內,還有很多不可思議的植物。有樹齡達100歲,20米高25噸重,巨大的板狀根外露着的鎮館之寶青果榕;有遇到危險時不會坐以待斃,展現植物與動物之間的“戰爭”的食蟲草等小型吃蟲植物;有被稱為植物界的駱駝,用“大肚子”告訴游客在缺水的非洲如何改變自己的身體來儲水求生的彌勒樹;還有靠堅硬的殼漂洋過海、萬里長征,全球不足一萬株的海椰子……
經過了一場與奇妙的植物王國的深入對話,此時,很多游客坐在天臺上,或伴着花香飲着濃郁的咖啡,或意猶未盡,走進屋頂自然書店,在書的海洋裏尋找答案,享受一段難得的休閒時光。
“永不落幕的世園會”
佔地503公頃的北京世園公園,處處皆美景。位於核心位置的中國館,用詩經中的兩句“如鳥斯革,如翚斯飛”形容最為貼切。倣古建築屋頂微微翹起,像鳥兒展翅一樣輕盈。半環形的木質輪廓,又像一柄溫潤的玉如意舒展於青山綠水間。作為地標建築之一,在永寧閣上臨風憑欄,可南瞻山巔綿延的古長城,可北望波光粼粼的媯水河與鬱鬱蔥蔥的海陀山,還可將整個園區盡收眼底。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在中華園區展示區,安徽園是人氣頗高的展園之一。高達9.5米的三間四柱五樓徽派古牌坊屹立在入口。這是20多名非遺傳承人純手工在一塊上千噸的整石上雕刻而成。尤其走進竹林掩映的半廊“倚翠廊”,坐於廊內,靜靜品味水墨徽州的如畫風景,欣賞倒映在水中的青瓦白墻,在感受古村落“徽風皖韻”的同時,也不枉做一回看山聽水的徽州人。
在世園,游客在開啟一場目不暇接的視覺享受的同時,無不強烈地感受到了中國以及世界的多樣性。原因何在?因為這裡曾是讓世界目光聚焦的地方。2019年,為期162天的北京世園會在延慶舉辦。2020年4月,為留下世園記憶,傳承世園精神,更好服務社會,北京世園會園區正式命名為“北京世園公園”。如今,保留的世園會主要場館、演藝中心、室外展園等依舊熠熠生輝,人頭攢動,在進一步傳導綠色理念,提升生態教育功能的同時,也兌現着“永不落幕”的承諾。
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一環
在不變中堅守,更要在改變中前行。世園依託豐富的文旅資源,也在做著全新的嘗試。在加快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展示區及國家研學營地的同時,以國際花園節和冰雪嘉年華兩個自主品牌活動為主線,持續舉辦草莓音樂節、MDSK音樂節、斯巴達勇士賽、世園夜跑、花燈節等各類節賽品牌活動,並依時序推出鬱金香、海棠、牡丹等6大生態文化節,尤其結合延慶戶外運動城市定位,推進“一帶一路”北京國際釣魚友誼賽、全國航海模型積分賽、航模飛行表演活動等,形成了“水、陸、空”三位一體的全新旅游體系,通過不斷創新文旅産品供給,提升世園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京張山同脈、水同源、人相親。後奧運時代,在持續推進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的進程中,在着力打造長城、世園、冬奧三張“金名片”的佈局下,延慶區與張家口市正攜手實現高品質發展。(李瑤 李如意 趙曉剛 亢春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