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回歸互動課堂 作業形式悄悄變臉 “新中考”落地 中學有了新變化

日期:2023-10-28 08:22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師生回歸互動課堂 作業形式悄悄變臉 “新中考”落地 中學有了新變化

  實驗室全天面向學生開放;探索設計跨學科融合課程;實踐作業替代了筆頭作業……“新中考”改革方案落地,北京各中學校園裏有了新變化:部分科目考試方式調整,讓師生從應試壓力中解放出來,回歸互動式的課堂。

  歷史、地理、化學、生物學4門作為考查科目不再計分,是“新中考”方案中最大的變化,這些學科的課堂也在變化。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東校區初二年級的生物課上,同學們把自主性實驗“卵殼對卵的作用”的成果和報告帶到了實驗室,展開一場激烈的“頭腦風暴”,探討卵殼的出現對於動物適應陸地生活環境的作用。一名學生説:“學校的實驗室現在全天都開放,我們可以預約去進行自主實驗或者小組課題研究。”該校生物教師遲利敏介紹,中考改革後,老師們調整了教學方案,生物學科增加了拓展實驗、自主性實驗,“讓學生們從考試的約束中解脫出來,不用花大量的時間為了一兩分去計較,有更多的時間參加實踐活動,培養學科思維和學習興趣。”

  各校的課堂變得更“活”了。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教師衛剛説:“中考改革後,我們可以有更多時間進行學科素養的教育,還可以探索設計跨學科融合課。”衛剛舉例,比如,在講民國紀年與西曆紀年換算時,把歷史和數學的知識結合起來,引導學生跨學科解決問題;講“封建社會”時,可以把歷史現象和生物、物理知識結合起來,從骨骼、受力等多個角度分析纏足給婦女帶來的危害。“學生們對這樣的課堂更感興趣,可以把更多時間和精力用於學科思維的培養,增強認識真實世界、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

  教學的改變不僅限於考查科目。道德與法治改為開卷考試後,通州區大杜社中學的課堂氣氛更活躍了,學生們死記硬背的任務減少了,更多的是關注社會熱點話題,“通過情景式的討論,引導學生們主動思考表達,敢於分享自己對問題的看法以及應對的措施。”該校道德與法治教師郭嬌嬌説。物理學科增加了實驗操作分後,該校學生可以走進物理實驗教學研究室,利用課後服務時間,研究自製物理學科教具,之後在課堂上用於實際教學,這讓學生們充滿成就感,初二學生魏薇説:“課上動手實踐的機會越來越多,在輕鬆有趣的環境下學習這些知識,讓我們更樂於去探究。”

  中考改革後,學校檢驗學習成果的方式也變得更加多樣。北師大附中不僅取消了相關學科的每週“統練”測試,還減少了筆頭的作業,“學生不用抽出時間復習機械記憶的內容,像生物學科,動手做酸奶、腌泡菜,都能作為學業評價的一部分。”該校副校長顧咏梅説。理工附中也調整了作業佈置方式,實驗報告、課題總結、調研報告等都可以成為作業,東校區教學副校長韓英介紹:“我們還會加大過程性評價在學期總評中的比例,道德與法治學科正在探索開卷期末考試。”(李祺瑤)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