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殿堂藝術觸手可及 藝術為民藍圖不斷擴展
觀眾穿行在國家大劇院數字化展覽通道。(金瑤 攝)
9月的一個周末,一場雷雨不期而至,長安街上車水馬龍。國家大劇院戲劇場的舞臺上,一場“雷雨”也正在降下——英國導演提姆·修普執導、著名演員濮存昕領銜出演的莎士比亞名作《暴風雨》進行着首演前的衝刺綵排,那些帶着傳奇色彩的悲喜、復仇、寬恕、仁愛被劇場中的鏡頭與話筒捕捉,在劇場地下三層的8K+5G超高清視頻業務轉播車中變成測試數據。9月13日,《暴風雨》在國家大劇院上演時,千里之外的景德鎮陶溪川大劇院,北京藝術家的表演同時送到,與更多觀眾共鳴。
這是國家大劇院首次跨地域的8K超高清同步直播,科技的力量又一次為藝術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近年來,“科技賦能”是橫跨眾多領域的熱門話題,在國家大劇院,“藝術+科技”正在為延續數百年的演藝行業注入新生。
科技如空氣般無處不在。北門取票處,改造升級的票務系統全新上崗,掃一下手機上的二維碼,自助印表機絲滑出票,過程只需要眨眨眼的幾秒鐘。據國家大劇院市場部資訊中心相關負責人張笠介紹,在加快取票速度、增加取票方式的同時,新票務系統可以通過後臺技術保障,有效防範“黃牛”搶票囤票;劇院5層,VR設備可以在觀眾眼前復刻出一座以假亂真的劇場,藝術家們撥弦、起舞,近在咫尺;雲端的古典音樂頻道持續運轉,自2011年成立以來已積累了超過1300部演出實況、400部音樂紀錄片、2600張唱片、1000部音頻節目的海量資源,註冊用戶接近22萬人。科技讓殿堂藝術“飛入尋常百姓家”,從2020年4月開始,國家大劇院線上演出已經累計播出近200場,全網點擊量超50億次……
“這幾年,我們之所以努力把藝術與科技創新相結合,是為了讓更多人更方便地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國家大劇院副院長宮吉成説。在“人民性、藝術性、國際性”的辦院宗旨中,“人民性”是國家大劇院的根基。藝術為民的藍圖還在不斷擴展,未來,隨着北京藝術中心投入運營,國家大劇院將憑藉整體超過40萬平方米的總建築面積、11個劇場和13000余座席,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同一城市、同一運營主體的劇院綜合體,全面開啟“一院三址”的發展新格局。
國家大劇院,“大”字何解?開幕運營近16年來,這座坐落在長安街畔的地標性輝煌建築早已在探索中超越了“演出場地”的單純定義,它不僅是表演藝術中心平臺、主題原創藝術平臺、藝術普及教育平臺,也是綜合藝術展示平臺、文化交流合作平臺、數字文化傳播平臺,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藝術在這裡相聚融匯。目前,劇院北水下廊道藝術館東展廳展出的“時代的容顏”西方人物繪畫精品展就是一個縮影:從16世紀宏大的宗教神話題材到20世紀具有先鋒精神的現代主義肖像畫,安東尼·凡·戴克、戈雅、雅克-路易·大衛、德拉克羅瓦、布歇、夏加爾、安迪·沃霍爾等52位名家的原作被囊括於此。偉大的繪畫作品不僅充盈了劇院的空間,更見證着多彩文化的交流、藝術門類的碰撞。(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