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古韻老會館 優雅揚今聲
修繕後重新開張的顏料會館,為市民游客帶來一場場文化盛宴。(鄧偉 攝)
初秋傍晚,推開顏料會館的大門,仿佛是一次時空穿越:剛開張的裕泰茶館賓客雲集,喝茶的、下棋聽戲的、提籠架鳥的……人聲鼎沸。觀眾們也在茶館入席,掌櫃王利發正忙着招呼跑堂的給客人們沏茶倒水。
2023年5月起,沉浸式北京曲劇《茶館》在顏料會館駐場演出,場場火爆,高朋滿座。“在這裡,我們做到了真正的戲景相融。”在飾演王利發的李永德眼中,顏料會館是一個天然的戲劇場。確實,400多歲的顏料會館,從誕生之時起一直就是一個“有戲”的地方。
顏料會館坐落在前門三里河畔、青雲衚同22號。明清時期,實行科舉取士,每到會試期間,大量的舉子涌入北京,由同籍人在北京所設立的會館便應運而生。明代中後期,來自山西省的顏料、桐油商人建造了顏料會館,距今已有400多年,其“前廟後館”的格局是明清會館建築常見的形制。
修繕前的顏料會館。(天街集團供圖)
修繕後的顏料會館展現出古韻風華,在衚同裏格外醒目。(鄧偉 攝)
“會館有戲”文藝演出走進顏料會館,為觀眾帶來沉浸式戲曲體驗。(鄧偉 攝)
根據相關碑文記載,在清乾隆六年,眾多商賈集資,對會館進行了一次大的擴建,顏料會館迎來最輝煌的時期,大殿前面修建了戲臺、罩棚等建築,前後共二十三間房,中間還有一座火神廟。然而,之後的幾百年間,伴隨歷史變遷、社會動蕩,顏料會館逐漸呈破敗之勢。
“十多年前,這兒還是大雜院呢。”顏料會館的修繕運營方、天街集團大前門公司工程部經理柏毅説。記者從老照片中看到,顏料會館屋頂雜草叢生,館內戲樓上下、後院,都住着居民,欄杆、樓梯等建築斑駁老舊。
為留住會館歷史,2009年,天街集團騰退了居民住戶,拆除了私搭亂建,對顏料會館進行保護性修繕。本着修舊如舊、最大程度保留歷史原貌的原則,修繕更換了嚴重糟朽、存在安全隱患的12米通天柱,對有糟朽、但不影響使用的梁柱則採用修補、墩接等方式補強、加固。針對戲樓北側大殿屋面破損嚴重的綠剪邊黃琉璃瓦,工程添補了瓦面,恢復其原有形制。2010年,顏料會館修繕完工,成為北京城裏為數不多恢復原貌的晉商會館之一。
雜技演員充分利用會館空間,走到觀眾中間表演技藝。(鄧偉 攝)
如今,走進顏料會館,眼前是一幢懸山式木結構二層建築,從二層的博風板到下面的開門處,都漆着古樸的朱紅色。穿門而入,是一座二層戲樓,一層台下設座,二層有看廊相連。進入後院,院落四合、佈局完整,修繕後的正房、配房青磚灰瓦、朱漆紅門,有着老北京四合院的幽靜。
會館留住了古韻,也奏響了新聲。2021年10月起,東城區對顏料會館等一批會館舊址進行活化利用,打造“會館有戲”惠民文化演出,一批批“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的演出走進顏料會館,數百年曆史的會館再續弦音。
兩年來,民樂、曲藝、雜技、歌曲、兒童劇等特色演出,河北梆子、曲劇等經典戲曲專場演出持續在顏料會館上演。或鏗鏘有力,或低音婉轉,古老的戲曲唱腔在顏料會館古樸優雅、雕梁畫棟的建築風格中得到最“原生態”的彰顯。在這裡,歷史文脈與時代新風交相輝映,不但讓百年會館再現古韻風華,也使市民的精神生活更加豐盈。(李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