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發佈首個水産新品種“京龍1號”

日期:2023-09-12 08:24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北京發佈首個水産新品種“京龍1號”

圖為北京培育出的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水産新品種——雜交鱘“京龍1號”。

圖為北京培育出的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水産新品種——雜交鱘“京龍1號”。 (武亦彬 攝)

  9月11日,第三十屆中國北京種業大會開幕,2023年首次舉辦水産種業專業論壇,會上發佈了北京培育出的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水産新品種——雜交鱘“京龍1號”。

  在北京種業振興成果展上,10余條小鱘魚在玻璃缸中游動,活力十足。“這些魚苗是來自懷柔九渡河的‘京龍1號’,它們目前約8個月大,體型已經明顯比其他鱘魚要大上一圈。”北京市水産技術推廣站種業休閒科科長何川介紹,“京龍1號”由西伯利亞鱘和施氏鱘雜交而來,生長速度快,抗病能力強。“從魚苗生長成為商品魚僅需1年半時間,而其他鱘魚品種一般要養殖2年。生長速度提升了25%。”何川説。

  鱘魚是現存最古老的魚類,與恐龍同時期,全身軟骨,肉質鮮嫩,全身皆可食用。《詩經》中就有鱘魚作為皇家祭品和貢品的記載,特別是清朝,規定只有皇親貴胄才能享用鱘魚。上世紀90年代,北京在國內率先開展鱘魚苗種人工孵化、人工養殖技術試驗示範和推廣,並輻射到全國二十多個省市。2000年前後,水産技術工作者探索掌握了人工繁殖技術。2007年後,全面突破鱘魚周年規模化人工繁殖技術,一年四季可以根據客戶需求實行訂單式生産。目前,北京市鱘魚育種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準,已初步建立了鱘魚全基因組選育平臺和鱘魚種質資源庫,自主研發的鱘魚種質鑒定技術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育種技術的進步為新品種的誕生打下堅實基礎。由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水産科學研究所培育的新品種雜交鱘“京龍1號”獲得審定,實現了北京市魚類選育新品種零的突破,這是北京市獨立選育的第一個國審魚類新品種,也是我國第一個作為食用魚的鱘魚選育新品種。

  目前,鱘魚已被列為北京種業振興三年行動計劃的重要品種,北京市確定了達氏鰉、施氏鱘、西伯利亞鱘3個品種為市級種質保護品種,共6家市級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單位承擔鱘魚種質資源保護主體責任。

  在本屆中國北京種業大會上,還集中發佈了一批突破性科研成果,包括菠菜分子育種、國內首款奶牛育種晶片、蛋雞液相晶片、“京典”北京鴨新配套係等。此外,還有一批重量級合作項目簽約,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北京市大興區政府、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將合作共建國際植物新品種綜合測試中心,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所與河北工程大學園林與生態工程學院、天津農學院園藝園林學院、河北科技師範學院園藝科技學院將聯合培養種業人才,京津冀種企代表與新發地果蔬大王簽訂産業鏈聯採協議。

  大會期間共舉行1場主論壇、6場專業論壇、3場展覽展示及多項專場活動,時間將持續到9月14日。(王可心)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