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神倉建築群二百多年來首露真容 先農壇開放區域有望再擴大
中軸線南段,與天壇遙相呼應的先農壇,是明清時期天子祭祀先農和親耕耤田的重要禮儀場所。2023年,這張中軸線上的“名片”喜訊不斷:祭壇區域恢復歷史風貌,宰牲亭院落首次揭開神秘面紗,坐落於先農壇的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也重張開放。8月23日現場探訪獲悉,神倉建築群已完成修繕,將擇期開放,這將是神倉建築群與世隔絕了200多年後第一次向觀眾顯露真容。
推開重重的院門,神倉建築群的結構一目了然:左右各有兩座單體建築,正對面由遠及近分別是一座柱狀的單體建築及一座尖頂亭子。經過半年多的修繕,古老的建築已然煥新:墻面、門窗和柱子經過重新油飾,恢復成原來的朱紅色,彩繪也重新煥發出了光彩。
“神倉建築群是先農壇建築群的重要組成部分,用於儲存耤田收穫的穀物。仔細看,院子裏的建築長得都不一樣,功能也各不相同。”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研究館員張敏一一講解:迎面的亭子是收谷亭,收割後的穀物需要在此通風晾曬,然後被收到左右兩側第一排的碾房進行加工;之後,穀物才被收入屋頂帶氣窗的倉房。而整個建築群的核心建築是亭子身後的圓廩神倉,有“天下第一倉”之稱,是將儲藏的穀物轉換為皇家祭祀禮儀祭品的重要場所。“其他壇廟祭祀時,都會到這裡來取祭品;而這些穀物要先從倉房移到神倉中,經過一定儀式之後才會成為祭品。”張敏解釋。
開放後,神倉建築群裏將舉辦“神倉歷史文化展”,通過文獻、照片等帶領觀眾感受古代農耕文化。張敏“劇透”,為了豐富觀眾的觀展體驗,展覽還設置了模型等實物展示環節,讓觀眾零距離感受穀物的加工過程。
先農壇裏,古代帝王耕種過的“一畝三分地”也已恢復,耤田裏種上了水稻、黍子、穀子、大豆和高粱等農作物,每個時節都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每年的耕種活動也成了深受觀眾歡迎和喜愛的活動。隨着先農壇古建築的騰退修繕、環境整治不斷推進,這裡越來越成為市民爭相打卡的文化新地標。
更多的驚喜靜待揭曉。未來,先農壇將有更多區域恢復歷史風貌,逐步開放。“先農壇是北京城中軸對稱格局的重要禮制建築群之一,是中國古代皇家祭祀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農耕文明最恢弘壯麗的祭農見證物,希望更多的人走進先農壇。”張敏説。(牛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