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前店後廠”解成果轉化痛點 ——“高精尖園區調研行”系列報道之三
在航景創新標準化廠房內,一架深紅色的無人直升機格外惹眼。這架無人機可攜帶六枚五十公斤級的滅火彈用於森林滅火。 (甘南 攝)
“嗡嗡嗡”……中關村智慧應急裝備産業園,航景創新公司總經理王偉把一份無人直升機的圖紙從實驗室送到製造基地,只需要過一條馬路。
馬路那邊的裝配線上,五六名工人圍在一起,就像“拼樂高”一樣,將成百上千個零部件組裝起來——一架無人直升機雛形很快展現在眼前。
就在一個多星期前,在暴雨加大霧的惡劣天氣下,航景無人機連續翻越7座山,將衛星電話等應急物資成功投送到災情嚴重的房山十渡。
航景創新是無人直升機領域的隱形冠軍企業,配備8.8米長雙旋翼的機型載重可達一噸,是目前國內無人直升機裏載重最大的。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的製造基地幾年前剛從數百公里外的山東搬回北京。
2008年,北三環附近一間18平方米的小辦公室內,航景創新開始了草根創業。團隊先從無人機核心零部件研發做起,逐漸瞄準更高水準的技術——載重無人直升機整機。
幾年埋頭攻關,航景創新在大功率活塞發動機、無軸承旋翼系統、飛行控制系統、複合材料旋翼等技術上接連突破。手握多項關鍵技術成果的王偉備受資本青睞,但想把技術變為成熟産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時看中了山東製造業的優勢,就決定把生産製造基地建在濰坊。”研發和製造的分離,讓王偉很快就面臨了一系列始料未及的問題:人員兩地往返溝通所産生的時間、交通成本,讓企業有些吃不消;再加上産品客戶主要集中在北京,為方便展示需要將無人機運到北京,來來回回的物流成本,同樣是不小的開支。細一算賬,公司忙活半天可能無錢可賺。
成長機會稍縱即逝,如果創新成果不能快速産業化,就可能失去市場先機。
一籌莫展之際,2018年,中關村智慧應急裝備産業園向航景創新拋出“橄欖枝”。3000平方米的園林式研發辦公空間和5000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前店”和“後廠”僅一路之隔,這讓王偉一下子就動心了。他當即決定,將研發和生産基地一起搬過來。
現在,研發基地設計完圖紙,拿過來就能開始加工,之後到旁邊的專業檢驗室做品質檢測,然後快速進入裝配線。王偉開玩笑地説:“過去成果轉化得跨越幾百公里,現在只需要過條馬路!”
“前店後廠”的甜頭,陸續引來30余家智慧裝備領域頭部企業,這讓中關村智慧應急裝備産業園成為高精尖産業的重要承載地。園區運營方、北京中關村前沿技術産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霞表示,“前店後廠”解決了先進製造企業在京發展的訴求和痛點,推動海淀等核心區一大批創新成果在房山進行示範應用和産業化落地,讓首都科技創新成果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就近轉化。
身為科創中心,北京的一張王牌就是孕育大批創新成果的科研院所和創新企業。但這些成果如何落得下、留得住?還需要多種路徑的探索。
苦心鑽研兩年,初創企業北京適遠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田豐終於研發出一款節能效率再提升50%的燈具。攥着圖紙走出實驗室,他首先想到的是中關村智造大街和副中心硬科技産業示範基地,這兩處為高校院所和初創企業準備的中試平臺,就是他的“後廠”。
“産品需要一塊裝滿數百顆元器件的電路板,我們在這兩處中試平臺前後經歷了130多次試製,才找到最優解。”田豐説,過去企業得遠赴深圳找廠子打樣試製,量少了人家不給做,還得自己去找各種元器件,反覆試製來來回回真折騰不起;現在中試平臺把元器件準備、生産、測試等環節的活都包了,遇到特殊情況,公司的研發工程師打個車就到現場。
在更大的空間尺度下觀察,彌補北京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短板的“三城一區”對接機制,也有着“前店後廠”效應。如果説三大科學城是孕育科技成果的“前店”,那麼包括經開區、順義區在內的創新産業集群示範區則是邁向産業化的“後廠”。
經開區的高端汽車及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産業園裏,脫胎於清華大學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清研智行公司,一年前剛剛落戶。為了讓數字鑰匙、座艙雷達、泊車導航等成果産業化,公司曾在全國各地選址建設自己的産業化工廠。“最後看中了亦莊,這裡汽車産業鏈上下游企業很多,剛來不久就有了合作。”清研智行副總經理章倩説,亦莊作為全球首個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和全國首個智慧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不斷更疊升級的産業扶持政策,讓企業看到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自2017年以來,經開區已累計承接“三城”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超過700項,産學研合作研發新技術新産品超過1200項,初步形成“三城一區”南北協同、産研互補的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新格局。
圓桌論壇
北京科技成果轉化如何補短板?
北京是全國創新能力最強、科技成果資源最豐富的城市,但相當多的科技成果並沒有在北京落地轉化。
作為一家知識産權類科技創新服務企業,北京八月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長青對此深有感觸。他認為,科技成果轉化落地需要股權資金支援,北京的VC/PE股權投資基金較少,初創期科技創新企業多是中小企業,應該多設立政府引導、金融機構和國企等市場化資金參與的科技創新股權投資基金。
向産業化邁進的過程中,中試是關鍵一環,中試基地成為眾多中小企業期盼的配套服務。“我們結合主導産業,在生物醫藥、積體電路、新能源智慧汽車、新型顯示等産業方向建設了一批符合産業發展需求、創新帶動作用明顯的中試基地。”經開區科技創新局局長蔡繼徵説,近三年來,中試基地服務企業或科研院所超過1500家次,其中2022年服務量超過600家次。
眼下,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北京科技成果就近轉化打開了新天地。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王茤祥分析,相比長三角各地區相對均衡的發展狀況,京津冀三地的創新資源和産業生態差異較大,需要新的協同創新體系和模式,而並非簡單地延伸科技成果,要形成“創新鏈—産業鏈”耦合的區域創新共同體。也就是説,在北京做原創性、顛覆性創新形成一批高精尖項目和産業,再用北京的創新鏈賦能天津、河北的産業鏈,以此形成可複製、可傳遞的模式。(孫傑 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