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主汛期首場強降雨持續了46小時,達暴雨量級,沒有接報人員傷亡、泡車情況,城區運作總體平穩 11萬餘人應對本場強降雨
從7月20日17時開始,北京迎來主汛期首場強降雨,平均降雨量達暴雨量級,局地大暴雨。氣象監測顯示,到7月22日傍晚降雨結束,全市有11個區73個站降雨量超過100毫米,最大為海淀鳳凰嶺191.6毫米;最大小時雨強出現在房山南河,7月21日14時至15時降雨量62.6毫米。市防汛辦介紹,全市共出動或備勤隊伍2435支、11萬餘人應對本場強降雨。本輪降雨全市共接報防汛突發情況17起,沒有接報人員傷亡、泡車情況,城區運作總體平穩。
73個站降雨量超過100毫米
受高空槽及槽前偏南暖濕氣流影響,7月20日傍晚至7月22日,本市出現明顯降雨天氣過程。
氣象部門介紹,這場降雨有四大特點:
持續時間長,累計雨量大。從7月20日17時開始出現降雨,至7月22日15時降雨過程基本結束,持續時間達46小時,全市平均降雨量57.9毫米,達到暴雨量級,局地為大暴雨。據統計,從7月20日17時至7月22日15時,全市平均降雨量57.9毫米,城區平均68.3毫米,西北部平均81.0毫米,西南部平均65.3毫米,東北部平均29.6毫米,東南部平均44.0毫米;全市有11個區73個站累計降雨量超過100毫米,最大為海淀鳳凰嶺達191.6毫米。
局地短時雨強較大。全市最大小時雨強出現在房山南河,7月21日14時至15時降雨量62.6毫米。
降雨階段性特徵明顯。7月20日傍晚至7月21日傍晚,降雨主要出現在西部地區,同時受地形影響山前一帶降雨更加集中,東部大部分地區降雨不明顯;7月22日凌晨至白天,降雨主要集中在城區和東部地區。
降雨初期伴有短時大風。7月20日17時至23時,大興、通州、門頭溝、海淀等局地出現7級左右短時大風。
全市共接報防汛突發情況17起
根據市防汛辦統計,這場降雨以來,截至7月22日15時,全市共接報17起防汛突發情況。
其中,7月21日7起,為山區公路地災和道路積水,主要發生在門頭溝、延慶、昌平等區。
7月22日6時至15時,全市共接報防汛突發情況10起。包括8起積水,其中城市道路積水3起,分別為朝陽區十八里店地區大羊坊路與海棠街東北308米鐵路橋下、十里河橋下、東三環南路輔路雅園涵洞;郊區積水5起,分別為順義區李天路、昌平區太海路燕丹村段、昌平區七星路、密雲區西統路支線、通州區馬駒橋鎮物流園區興貿南街。另有道路沉降1起,海淀區安寧莊道路沉降,面積2平方米左右,正在抓緊處置,已採取封路措施,具體原因正在核實。此外,崇文門地鐵站東南G口樓梯滲水,因路面施工處積水引起,滲漏點已經封堵。
市規劃自然資源委介紹,受這輪降雨影響,7月21日,延慶區千家店鎮灤赤路出現山體塌方,崩塌總方量50立方米;昌平區南口鎮南陽路發生崩塌,總方量240立方米,兩起地質災害都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以及車輛損毀,兩處道路已及時採取斷路和應急處置措施。7月22日下午兩處道路繼續封閉,待降雨過後勘測人員將再次進行排查,確認安全的情況下再對落石進行清理。
這場降雨中,全市沒有接報人員傷亡、泡車情況,城區運作總體平穩。
11萬餘人參與防汛保障
針對強降雨,本市提前啟動響應。7月20日16時,市防汛辦提前發佈7月21日凌晨將啟動全市防汛藍色預警響應,根據降雨預測和會商研判,7月21日15時升級局部區域為防汛黃色預警響應,組織有關部門嚴格按照應急預案落實應急響應措施,全程調度降雨應對。
全市共轉移受威脅人員2227戶、5688人。暫停在建工程1279處;臨時關閉涉山涉水景區79家,鄉村民宿146家;管控山洪溝道231條,封閉山區道路5條。出動或備勤隊伍2435支,人員11萬餘人。
根據降雨情況,市防汛辦及時組織屬地政府和相關部門迅速處置道路積水12起、山區公路險情3起、道路沉降1起、地鐵站樓梯滲水1起等17起涉汛情突發情況,維護了城市平穩運作。交通部門及時對58處未連通排水管線、16處地勢低窪地鐵站採取針對性應急值守措施,公交企業對480余處易積水路段及受影響的728條線路,確定繞行、甩站等雨天運營臨時調度措施,提前備足公交車輛,適時延長軌道、公交運營時間,保障降雨期間早晚高峰公共交通運營正常。
雨後避免到山區出行
預計7月23日午後本市西部、北部仍有雷陣雨;7月24日有雷陣雨,並伴有短時強降水、大風和冰雹等強對流天氣。另外,7月23日起白天最高氣溫回升至30℃以上,並且相對濕度增大,悶熱感增強。
降雨減弱結束,地質災害風險仍然存在。北京市防汛指揮部提示,本市仍處於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黃色預警中,山區山洪泥石流地質災害風險大,請市民避免到山區出行、游玩,遠離河道,確保生命財産安全。(方非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