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遺産活化 鼓樓出圈
北京鼓樓火了!自春節至“五一”假期,這座古代都城的報時臺,每天都迎來成批打卡的年輕人,“還有什麼比中國文化更酷的呢?”
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産是古都的一張金名片。擦亮這張金名片,一項重要工作,是對文化遺産的系統保護與活化利用。鼓樓的走紅,是經濟復蘇、消費提振的窗口,是文化遺産新活力的體現,更是人們對首都悠久歷史的嚮往。
鼓樓“圈粉”年輕人
“五一”假期,地鐵8號線列車停靠在什剎海站,游客小田和閨蜜跟隨人流走下站臺。“來北京之前我們就做好了攻略,第一站就是鼓樓。”
出了地鐵,兩人沿地安門外大街,一路走走停停,先在路邊和鼓樓合影,再去鼓樓腳下拍紅墻和路牌。人這麼多,是小田沒想到的,放眼望去,鼓樓前的三岔路口,站滿了等待拍照的同齡人。
“107路電車來了,快點抓拍。”“我去買個冰糖葫蘆當道具。”一些年輕人還以趙雷的歌曲《鼓樓》當背景樂,現場拍起了短視頻。“聽着歌,看著來往人潮,我也當了回文藝青年!”北京市民張博説。
晨鐘暮鼓無休時。巍巍而立的北京鐘鼓樓,曾是元明清三代的報時中心。如今,鼓樓一層名為“時間的故事”的數字展,讓老建築以新姿態融入當下生活。在這裡,觀眾可以排隊體驗虛實結合的擊鼓、撞鐘。“咚,咚,咚”,當鼓聲響起,人們不禁感嘆:“鼓樓的聲音又回來了!”
活了鐘鼓樓,火了周邊游。旅行平臺數據顯示,北京旅游市場持續復蘇,尤以文化遺跡類景區最明顯。
文化遺産領新潮
鼓樓為何火了?
採訪中,來游玩的年輕人提及最多的是“新”。“鼓樓在我印象裏一直是神秘而古老的,但真正體驗後才發現,它也很潮,還有什麼比中國文化更酷的呢?”大學生小楊説。為文化遺産注入新活力,體現的是保護與傳承。2019年11月,北京啟動鐘鼓樓文物修繕和展示提升工程。一度開設旅游商店的建築空間經過騰退修繕,實現7個券洞相互連通,明亮寬敞的歷史風貌得以重現。
鼓樓周邊街區也正重塑顏值。清水蜿蜒流動,兩岸垂柳依依,重現碧水穿橋美景的萬寧橋,見證着鼓樓周邊的點滴之變。還有地外大街立面提升,地安門百貨商場重新開張……“鼓樓地區的核心優勢就是文化,老城之‘老’,意味着這裡是整座城市歷史文脈的凝聚。”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總規劃師,首鋼集團總建築師吳晨説,鼓樓的走紅,體現的是市民游客對首都悠久歷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場景的嚮往。
提升體驗變“長紅”
從經驗看,歷史文化街區的更新與運營是一項長期過程。一波打卡熱後,年輕人能否留下來消費,進而帶動鼓樓地區的品質提升?
“老街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價值,這些價值因為種種原因曾被忽視或遺忘,但隨着一定時期內某些特定因素的賦能,老街區將再次被發掘和關注。”世邦魏理仕華北區戰略顧問部負責人王俊傑説,鼓樓的爆紅固然與歌曲《鼓樓》的流行密不可分,也反映出有特色場景的老街區更易吸引消費者打卡。老街區要持續提升品質,培育和扶持那些能代表街區“調性”的小店和品牌。
周邊小店同質化較嚴重、品質消費場所相對欠缺,是記者在走訪中留下的印象。細細數來,鼓樓東大街兩側共有近200家店舖,其中超四成為餐飲業態,還有近四成為服裝、工藝品等零售業態,其餘為美甲、陶藝等體驗業態。然而,每種業態表現形式都較為單一、缺乏賣點。“圍繞鼓樓打造具有商業活力的街區,不能只依賴傳統的商業模式,應當針對三條大街的定位和現狀差異化發展。”在吳晨看來,地安門外大街作為傳統商業街區,歷史底蘊深厚,因此要注重文化氣質,打造中國式生活的展示窗口;鼓樓西大街以居住功能為主,未來可以考慮在保護傳統文化和歷史風貌的前提下,引入手工藝品、書畫等有氛圍、有特色的文化創意産業;鼓樓東大街目前的商業業態相對比較單一,除了提升品質之外,還可以加強和南鑼鼓巷的聯動。
因計劃對鐘樓、鼓樓進行保養修繕,5月6日至31日,鐘樓和鼓樓將閉館。“街區的網紅源自全民可參與,街區的‘長紅’則來自運營可持續。”吳晨説,鼓樓要持續加強對文化資源的挖掘和轉化,在空間設計上不斷推陳出新,提升文化消費體驗。(馬婧 陳雪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