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古樹中篩選出優良種源“雄闊”,解決飄絮難題 4.5萬株無絮毛白楊將在京推廣
北京林業大學林學院森林培育學教授劉勇團隊3月12日發佈一項“京樹”繁育成果:利用自主研發的白楊良種壯苗高效規模化繁育技術,團隊培育出一批無絮毛白楊新品種,不僅從根源上解決了困擾市民的春末飄絮問題,還具有防風固沙、苗壯抗逆等優良特性。2023年春播期開始,團隊將在京推廣繁育4.5萬株毛白楊新品種。
每年四五月都是北京的飄絮高發期,漫天飛舞的“毛毛”給不少市民帶來困擾。“從根源上解決飄絮問題,就要種植雄株,尤其是長壽雄性良種。”團隊成員張勁介紹,楊絮是種子上附着的白色長毛,楊樹雌株在性成熟以後會由於孕育和傳播種子的需要而飄絮,這是正常的生長繁殖現象。“雄性楊樹不飄絮,因此我們將目標鎖定為無絮的雄性毛白楊。”
想要成為首都行道樹,抗逆性強也是不可或缺的要求。“選用的種源要保證在相對惡劣的環境中能正常生長,不早衰,無需過多人工養護。”張勁説,不僅如此,考慮到北京風沙大的特點,還要求毛白楊根部能固土、冠部能防沙,樹形直立飽滿,才能在長成後起到遮風擋雨的作用。
面對這些“苛刻”條件,團隊從海量種源中篩選出7種雄性毛白楊古樹作為優良種源,進行了繁育試驗。“生長100年以上才能稱為古樹,選用古樹作為種源,結合配套的高效繁育技術才能保證較高成活率,也不易早衰。”張勁介紹,真正繁育時,還要利用技術把古樹“幼化”——“要把成熟母株變年輕,恢復到生長最佳時期,這樣繁育出的苗木才能長得好、長得壯;如果不採取幼化技術,而是直接從古樹採集枝條嫁接繁殖苗木,可能引起衰老提前、生長速度下降等問題。”
經過一系列組培幼化、硬枝扦插、水肥管護等新技術措施,團隊培育出了一種壽命長、長勢佳、冠形優美的古樹新品種,將其命名為“雄闊”。相較於傳統育苗模式下的毛白楊品種,“雄闊”每一萬平方米産量提高了8333株。
目前,團隊在昌平區、大興區和順義區的試驗種植地裏播種了近800棵“雄闊”,經過一段時間的生長,均已達到城市綠化林的標準。2023年春播期開始,團隊將加大“雄闊”繁育力度,面向全市各區推廣繁育4.5萬株該毛白楊新品種。未來,市民有望在家門口與它見面。(何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