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22北京新聞中心再拆“驚喜盲盒”,中外記者探新館 千件“中華瑰寶”首次向社會展出
2月10日,2022北京新聞中心再拆“盲盒”。繼巴赫主席“空降”拜年後,這次提供給中外記者們的驚喜,是緊隨冬奧開幕推出的重磅新館新展入場券!
坐落於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的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2月5日開館後,迎來預約參觀熱潮,每天三千個預約名額,已經預約至一週後。作為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系列文化活動的重要項目,新館首個重磅展覽,“中華瑰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和工藝美術展”迎來160余名2022北京新聞中心中外記者,他們與觀眾一起走近1298件珍品。
阿勒泰非遺傳承人講述冰雪運動起源
歷經近三年建設,在冬奧會開幕式後第二天,新的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重新開啟大門。該館位於北京中軸線北延長線上,西側緊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項目建築面積91126平方米,地上共六層。新館的建成,填補了我國工藝美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國家級博物館的空白。
“這是蒙古族樂器綽爾,已經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被譽為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來自新疆阿勒泰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喬龍巴特,身着民族服飾,站在新館宏偉開闊的大廳臺階上,吹奏出動聽的樂曲。空靈的音符回蕩在展館內,圍坐喬龍巴特身邊的一些小朋友,聽得入了迷。百餘位中外記者紛紛舉起設備。
曲終,面對意猶未盡的中外記者,喬龍巴特激動地説:“場館建設得很好,體現出國家對非遺傳承的重視。”他還談起大廳中冬奧主題的裝置景觀《從阿勒泰到北京》,“國際上已經認同,我國新疆阿勒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滑雪運動起源地。”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館長韓子勇介紹,開館之作“中華瑰寶”展覽與場館珠聯璧合、相得益彰,是北京冬奧會期間一項重要文化活動。
非遺珍品拉近與大眾的距離
“中華瑰寶”開館大展,共分八個板塊,涵蓋了工藝美術、古琴、傳統樂器、傳統美術、戲曲、金石篆刻與拓本、傳統年畫、戲曲演出和學術報告的內容,共展出1298件珍品,其中80%是第一次面向社會公眾展出。
走進“大國匠作”展廳,翡翠“四大國寶”的共同亮相引中外記者們駐足。它們分別是翡翠山子《岱岳奇觀》、翡翠花薰《含香聚瑞》、翡翠提梁花籃《群芳攬勝》和翡翠插屏《四海騰歡》。4件翡翠國寶從題材選定、形式設計到全部完成,歷時8年,由四十多位名揚玉壇、技藝精湛的大師共同創作。其中,《群芳攬勝》是中國玉器藝術史上最大的花卉作品。
在“曠古遺音”板塊,記者們跟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林晨,領略穿越三千餘年的古琴藝術。玻璃展櫃內,一把名為“枯木龍吟”的古琴格外吸睛,當大家了解到這件工藝考究的珍品製作於晚唐時,紛紛發出了讚嘆。為了滿足記者們的心願,林晨還走到演示區一把古琴前,現場彈奏了一曲。“太精彩了,這次真來值了。”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記者馬曉芳一直關注着非遺傳承選題,她認為新館讓非物質文化遺産走到大眾面前,通過科技、互動形式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
“絲路丹青”板塊同樣震撼,參與創作展陳的專家帶着記者們飽覽“絲綢之路沿線壁畫傳摹”,觀賞到70余件臨摹精品。《澳門月刊》記者齊繼革感慨地説,“中華瑰寶”展讓他大開眼界,美術、音樂、玉器、科技等多樣元素交融,如果每件展品細細品味需要花上兩天時間,“我一定還會抽時間再來參觀學習。”
“驚喜盲盒”成2022北京新聞中心熱詞
能夠拿到新館免預約入場券,聽專家講解工藝美術和非遺珍品,讓不少中外記者感到驚喜。這也是2022北京新聞中心策劃的“驚喜盲盒”系列活動之一。活動現場,2022北京新聞中心聯合館方發送了兩波“盲盒大獎”。第一波開獎中,“驚喜盲盒”活動中徵集到的“十佳問題”提問記者,被聘為特約媒體觀察員,日後享受免預約參觀。第二波開獎中,現場按照名字抽獎,由館方向10位幸運記者各贈送一幅書法作品。
“冬奧期間,我們將提供豐富且有厚度的文化交流活動。除了精彩紛呈的城市採訪,還將繼續帶着中外記者拆‘驚喜盲盒’。”2022北京新聞中心主任徐和建介紹,中心向非註冊記者提供符合奧運會舉辦城市規定的、符合國際慣例的媒體服務,主要包括新鮮且有深度的新聞資訊服務、周到且有溫度的媒體公共服務、豐富且有厚度的文化交流活動,將“新聞+服務、新聞+文化、新聞+科技、新聞+形象”四大理念貫穿於中心各項服務中。(孫宏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