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專家”帶貨需警惕

場景再現
這天,李爺爺被人拉進了一個“養生群”。在該群新加入的成員中,有不少人都是小區裏的熟面孔,這讓李爺爺更加放心了。“養生群”很熱鬧,白天,有專人負責轉發各種“養生知識”供群裏的中老年人閱讀和學習;晚上,一場場直播令人目不暇接,來講課的據説都是“大醫院的知名專家”。
當聽到“專家”在直播中説“吃了這種産品可以補鈣、讓骨頭變年輕”時,患有骨質疏鬆症的李爺爺心動了。直播一再強調,産品庫存不多,這次大減價後至少要等半年才能補貨。儘管價格昂貴,李爺爺還是付款購買了這個號稱可以“讓骨骼逆生長”的産品。李爺爺收到貨後發現,産品的外包裝比較粗糙,也沒有保健品的標識。
特別提醒
從拉人進群,到“專家”授課,再到直播帶貨,騙子的套路可謂一環扣一環。在這個過程中,所謂的“大醫院知名專家”背書,是中老年人陷入騙局、購買高額産品的重要原因。如何才能提高防騙意識呢?
實際上,那些未説明所在單位,對研究領域避而不談,甚至連姓名也沒公開的“名醫”,其身份真假難辨,中老年朋友要格外警惕。還有一些所謂的“專家”會打着某家醫院的旗號直播帶貨,但在該醫院官網上卻查無此人,這種情況很可能是騙子的精心偽裝。此外,有些“專家”看似專業,表面上是在做科普,但句句離不開産品介紹,如聲稱服用該産品後可以“根治某病”“包治百病”等,這也是騙子的常見套路。
中老年朋友要正視自己的身體變化,如有不適,及時到正規醫療機構就診。對於出沒於“養生群”的各種“專家”,要擦亮眼睛識別。大家可以到醫院官網或其他正規平臺進行查詢,以核實其身份。同時,不要輕信“專家”售賣的高價産品,如果因服用品質沒有保障的産品而延誤治療,很可能會引起嚴重後果。中老年朋友一旦發現自己上當受騙,要留存證據並積極維權。
02
小心“義診”變推銷

場景再現
張大媽患有高血壓多年。因為要幫忙帶兩個孫子,她服藥不怎麼規律,血壓總是忽高忽低。一天上午,張大媽看見路邊有人穿着白大褂,正在給中老年人“義診”。考慮到自己最近血壓控制得不太好,張大媽也排起了隊,打算請“專業人士”看看是怎麼回事。
這名穿着白大褂的年輕人一邊給張大媽測量血壓,一邊和她攀談起來。他説,張大媽服用的藥物早已過時,如果繼續服用,血壓就會越來越高,甚至可能中風。張大媽聽後嚇了一跳,連忙問自己該吃什麼藥。此時,“醫生”拿出了幾盒産品,説是治療高血壓的“新藥”,見效快且效果好。據稱,幾個療程就能徹底治愈高血壓,以後都不用再服藥了。“現在折扣力度很大,買得越多越省錢。”
雖然“新藥”價格不菲,張大媽還是抱着試一試的心態買回家了,並且不再服用其他藥物。沒想到,她很快出現了頭暈、頭痛的情況,測量血壓發現,收縮壓達到了180毫米汞柱。張大媽這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
特別提醒
目前,很多正規醫院都會在社區或鄉村開展義診服務,為公眾進行健康體檢、傳遞健康科普知識。為方便當地居民,義診活動現場往往會設置多個科目的檢查。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不法分子也盯上了這種“義診”的機會。他們將自己偽裝成醫生,借機兜售所謂的“神藥”或“特效藥”。
整個騙局可以分為幾個步驟:第一,通過簡單的對話,摸清中老年人的基本情況,如患有哪些疾病、目前身體狀況如何、服用什麼藥物等;第二,在掌握基本資訊的基礎上,騙子會更有針對性地施展騙術,一邊危言聳聽,一邊推薦“神藥”和冒牌的保健器械;第三,當看出中老年人心存猶豫時,騙子還會打着“打折”“有贈品”的幌子,渲染緊張的氣氛,讓中老年人感覺“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在這樣的心理攻勢下,治病心切的中老年人往往會甘願掏腰包。
正規的義診服務是以公眾健康為目的的。對於“假看診、真推銷”的情況,中老年朋友要提高警惕,莫輕易付款,拿不定主意時可以先與家人商量。如果遇到可疑情況,要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
防止中老年人落入就醫騙局,需會各界的關注和積極參與。中老年人的子女要多關心父母,了解他們的健康需求,定期帶父母進行體檢,如有異常及時就診和治療。中老年人也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和科學就醫的理念,提高防騙意識,避免“中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