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作為構建子女文化的哲學思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髓。“信”歷來都是中國人修身的重要目標,“信”也是人立身行事的基礎,人無信則不立。“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必要條件,無論是作為領袖人物,還是普通人,“信”都是必須具備的素質,也是子女文化構建中必須有的哲學思考。在人們確定的合作關係中,信任是聯繫人們合作的紐帶。一個品格高尚、言而有信的人,在社會上就有了更多的讓人信任的資本,就有了人格的通行證。孩子“信”的品質的培養,要在社會性的交往中才能完成,所以獨生子女家庭也要多給孩子創造團體生活的機會,讓他們學會如何信任他人和被他人信任並從中體驗到快樂,這是孩子們社會化進程不可缺少的一課。
商鞅立信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 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五十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出來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