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海》中對賢惠的相關解釋是:賢,有才能,德行好;善;多於,勝過;通“艱”,艱苦,勞。惠,仁慈,給人以好處;賜,有所求於人的敬辭;柔順。參照《辭海》的解釋可以看出,漢語字典中對賢惠的説法是有些過於簡單了。心地善良、通情達理、對人和藹、順從耐勞,實現有德,共同構成了古人對賢惠的要求。談及有德,絕不可錯過老子的《德經》簡單説。老子把“德”分成了五個層次,最高一級是對“大道”的領會,其次是品德出眾,再次是仁愛之心,之後是樂於助人,最低一級是表面的禮貌。孔子的説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仁義禮智信”、“忠孝悌廉恥”、“溫良恭儉讓”。賢惠是一種樸實的氣質,而賢惠往往讓人過於拘謹,還需要有氣質的端莊。那麼如何在賢淑中表達端莊的氣質呢?惟有“德”字。
田母拒金
戰國時期,田稷任齊國宰相,兢兢業業,辦事公正。一次,他的屬吏送給他百兩黃金,幾番推辭,最後礙於情面還是收下了。將它拿回去原封不動的獻給了母親。田母面露怒容説:“我聽説士人嚴於修己、潔身自愛,不取茍得之物;坦蕩磊落,不做詐偽之事。不義之事不存於心,不仁之財不入於家。你肩負着國家的重任,就應處處做出表率。而你卻接受下屬的賄賂,這是上欺瞞國君,下有負於百姓,實在讓我痛心啊!速將金子退回,請朝廷發落吧!”田稷聽了母親的話,羞愧萬分,先將百金如數退還,又立即到朝廷坦陳過錯,請求罷相。齊宣王聽後,對田母的道德風範稱讚不已,他對群臣説:“有賢母必有良臣!相母之賢如此,何愁我齊國吏治不清。赦免相國無罪。後來田稷更加嚴以自律,成為齊國一代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