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中國傳統家庭教育對父親文化所表達的精神加以理解,“從”字中的兩個“人”,走在前面的是父親,跟在後面的是孩子。在“從”的過程中,不管是對父親教誨的服從,還是方向引領的聽從,以及一前一後的跟從,都是為了在成長的歷程中,以領航前行者的思維、行為、信仰、價值取向等諸多方面,給幼稚的又渴望了解人生的孩子以方向性的引領和思想、視野的開拓。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前行者”的行為狀態,要成為學習者的榜樣和驕傲,這種榜樣的力量將會對孩子的終生産生深刻的,甚至是刻骨銘心的影響。孩子未來的道路能走多遠,就看在跟從的過程中父親的理性目標設定多遠。當父親以這種文化的思考設定孩子未來的方向時,也就等於給予孩子一種適應時代的文化視野,它決定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理想的境界和精神的深刻。
父行子相從
晉代王羲之有“書聖”之稱,其楷、行、草、隸、八分、飛白、章草俱入神妙之境,成為後世崇拜的名家和學習的楷模。王羲之對書法的癡迷更是影響到他的後代子孫。其子獻之,善草書;凝之,工草隸;徽之,善正草書;操之,善正行書;煥之,善行草書。其後子孫綿延,王氏一門書法傳遞不息。南朝齊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門之後,有法書錄入。釋智永為羲之七世孫,妙傳家法,為隋唐書學名家。後戰亂中,其後世走亂,家譜遺失,後世分佈在瀋陽,海倫等地。現知其後世有王慶凱、王瀟丹等人。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七子王獻之,王獻之自小跟隨父親練習書法,胸有大志,後期兼取張芝,別為一體,更有“小聖”之名。王獻之所以那麼愛書法,這跟他的父親的影響分不開的,人們都説王獻之跟王羲之簡直就是一模一樣的人。王羲之在一次練書法時,錯把妻子送來的饅頭蘸在了墨汁上,還不停的誇讚它好吃……有一次,王獻之取過僕人手中的一把蘆葦掃帚,蘸着泥水在墻壁上寫了起來,自己也不知道手上拿的是什麼東西,只是覺得非常的好寫,比起毛筆來是松軟多了……最終,王獻之繼承了王羲之的書法藝術,成為與王羲之齊名的大書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