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應對老齡化,“十三五”期間的北京有哪些成就?

日期:2020-12-19 11:30    來源:健康北京

分享:
字號:        

  “十三五”期間,北京市老齡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十四五”時期北京市老齡工作又將如何發展?12月18日,在北京市召開的回顧“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新聞發佈會上,市老齡協會副會長孫立國給出了答案。

  孫立國介紹,“十三五”時期,北京市採取積極、主動、科學應對人口老齡化措施,加強老齡政策創制,健全社會養老保障、“三邊四級”養老服務和老年健康服務體系,推進老年宜居環境和養老孝老敬老環境建設,老齡事業和産業取得長足的發展和進步。截至2019年底,全市常住老年人口371.3萬人,佔常住人口總數的17.2%;戶籍老年人口367.7萬人,佔戶籍人口總數的26.4%。“十四五”時期,全市老年人口將增長100萬人,增速將明顯超過“十三五”時期,2025年將達到500萬人,進入中度人口老齡化時期。

  “十三五”時期北京市老齡事業發展成就

  一、老齡事業發展政策創制更加完備

  “十三五”期間,我市出臺老齡政策、規劃100余項,形成了以市級重點規劃《北京市“十三五”老齡事業發展規劃》為藍圖,以地方法規《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為基礎,以促進養老服務業發展、加強老年人照顧服務、深化醫養結合、加快發展老年教育、加強老年人權益維護等政策為保障的,相對完備、相互銜接的“四梁八柱”老齡政策制度體系。

  二、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更加全面

  完善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2016年至2020年,城鎮職工養老金由每月每人平均3573元增加到4365元,增長22.2%;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由每月每人平均566元增加到830元,增長46.6%;福利養老金由每月每人平均425元增加到745元,增長75.3%。啟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工作,2020年10月,試點範圍進一步擴大到石景山全區。老年人醫療保障、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水準進一步提高,統籌建立了老年人服務補貼津貼制度,符合條件的困難老年人每月可領取100元、200元、300元的養老服務補貼,失能老年人可領取200元、400元、600元的護理補貼,高齡老年人可領取100元、500元、800元的高齡津貼。

  三、“三邊四級”養老服務體系基本建立

  牢固樹立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協調發展理念,養老服務提質增效明顯。截至2020年11月,全市運營養老機構544家,其中建成運營養老照料中心235家,養老機構床位10.7萬張;建設養老服務驛站1005家。社區養老服務驛站重點對接失能、失智、獨居和高齡老人多樣化服務需求,提供巡視探訪、日間照料、呼叫服務、助餐服務等基本服務。鄉村文化旅居養老、城鄉互助養老、農村鄰里互助養老等新型養老模式蓬勃發展。本市養老項目向北三縣延伸,與天津、河北聯合建設武清養老基地、燕達健康城等,京津冀養老服務業協同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四、老年健康服務體系框架初步形成

  初步構建起包括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診治、康復護理、長期照護、安寧療護在內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框架,形成1家市級和16家區級老年健康服務指導中心的組織架構。醫療機構普遍開設為老年人提供掛號、就醫等便利服務的綠色通道。在全國率先開展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建設,累計建設老年友善醫療機構253家。老年人健康管理率已達到69.6%,65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可以享受免費體檢、癡呆風險篩查(腦健康體檢)以及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免費接種服務;百歲戶籍老人可以享受價值3000元的居家健康服務。初步形成了醫療機構養老機構簽約合作、養老機構設立醫療機構、醫療機構開展養老服務、醫療衛生服務延伸至社區家庭等融合發展、相對成熟的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全市544家養老機構實現醫療服務全覆蓋。

  五、老年宜居環境建設力度不斷加大

  推進新一輪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增加適老化改造等內容。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市老舊住宅樓累計加裝電梯1601部。截至2020年上半年,共審查保障房項目143個,均按規範要求進行了配套養老服務設施設計,其中有26個項目約310萬平方米的保障房項目,優化了養老服務設施和適老化設施的設計。城市低地板公交車、城市無障礙公交車分別佔城市公交車總數的85%和73%,老年人社會優待對象擴大到60歲至64歲老年人,更多老年人享受到了優待服務。

  六、養老孝老敬老社會環境氛圍更加濃厚

  老年人合法權益得到進一步保障,建成市、區、街、居四級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持續開展北京市“孝順之星”“孝順榜樣”命名活動、“敬老月”系列活動、京津冀“銀發達人”評選、智慧助老行動以及豐富多彩的老年人文體活動,組織“志願北京之青春伴夕陽”志願服務項目,加大助老結對幫扶力度,創新助老服務模式。

  “十四五”時期北京市老齡事業發展展望

  圍繞“七有”“五性”民生保障需求,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到2025年,老年人社會保障、養老服務、健康服務、社會優待、社會參與水準進一步提升,老齡事業和産業發展活力進一步激發,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富有成效,基本建成與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相適應、與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及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相協調的具有首都特色的老年友好型城市。在五個方面取得突破:

  一、建設老年友好的宜居之城

  突出應對風險挑戰,提高應對重大突發公共安全事件能力,堅持不懈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推進社區適老化改造,完善為老服務公共設施,加強老年宜居環境建設。

  二、建設老年友好的和諧之城

  推進老齡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健全完善老齡工作的公眾參與機制,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行動的治理格局。加強社區和家庭支援,促進代際溝通和團結,實現不同年齡群體之間的平等參與和共同發展。

  三、建設老年友好的健康之城

  着力構建包括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診治、康復護理、長期照護、安寧療護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加快長期照護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醫養結合服務。老年人健康素養切實提升,健康預期壽命進一步延長。

  四、建設老年友好的公平之城

  在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實現全覆蓋的基礎上,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供給能力進一步提升。切實保障經濟困難、高齡、失能、失智、失獨、空巢等特殊老年群體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服務。

  五、建設老年友好的創新之城

  發揮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優勢,加速社會治理信息化,強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科技支撐。加大對老年健康科技創新的支援力度,促進健康養老服務轉型升級。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