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通過持續泵血,為全身輸送氧氣和營養,維持各器官的正常運轉。它看似強大,卻十分脆弱。研究顯示,70%~80%的猝死與心臟有關。其實,猝死並不遙遠,那些被我們忽視的生活習慣,可能在日積月累中逐漸誘發最危險的時刻。
這些生活習慣,往往容易誘發心臟性猝死,看看你是否存在相似問題。
一、這些生活習慣容易誘發猝死
過量、不規律飲食
暴飲暴食會使胃腸負擔過重,心臟不得不超負荷工作,極易導致心肌缺血。
油炸食物中含有大量油脂,增加血脂水準,易引發動脈斑塊、血栓,甚至心肌梗死。
過量飲酒會使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從而誘發心律失常。
肥胖可顯著提高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的風險,而後者正是猝死的重要誘因之一。
排便太用力
用力排便時腹壓會驟然升高,帶動血壓快速升高,心臟負擔加重,可能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或惡性心律失常。
壓力過大
長期加班或處於過度緊張、亢奮的狀態,會令交感神經持續興奮,大量血管活性物質分泌,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心臟和血管都容易受到傷害,心梗風險也會增加。
長時間水溫過高洗澡
水溫過高會加速體內血液迴圈,導致心率異常;洗浴時間過長、環境密閉也可能引起胸悶、心慌等不適。建議水溫控制在35~38℃,時間不宜超過20分鐘,尤其是老人洗澡時最好有人協助。
劇烈運動
劇烈運動可能使血壓突然升高、心率過快,心肌供血不足,更易誘發心肌梗死。對中老年人來説,宜選擇溫和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等,時間不宜超過1小時,一旦出現胸悶、氣短等不適,應立即停止並休息。
極端情緒
在極度悲傷或憤怒時,可能出現胸痛、氣短、胸悶等“心碎綜合徵”症狀,危及心臟健康。
久坐不動
長時間伏案或盯着電視、手機,血液流動減慢,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脫落,堵塞大腦、心肺血管,可能導致猝死。
二、6個好習慣保護心臟
要想讓心臟持續、有力地為全身輸送血液,就必須知道它的喜好。生活中堅持6個好習慣,可幫助維持心臟健康。
1.均衡飲食,控制鹽分
多吃蔬果和全穀物。每天至少1斤蔬菜、半斤水果;在大米、白麵中可適量加入蕎麥、紅豆等,或用薯類、玉米替代部分主食。
攝取足量蛋白質。相對多吃魚類、雞肉等白肉,減少豬肉等紅肉;適量增加蛋奶和豆製品。
控制鹽攝入,每日不超過5克。
2.保證充足睡眠
研究表明,睡眠不足7小時,心臟病及腦卒中風險會上升。成年人一般應保證7~8小時的睡眠時間,老人也需要保證5~6小時。
3.適量運動
有氧運動能讓心臟更具活力,如慢跑、游泳、太極、瑜伽等。建議每天鍛煉30分鐘,每週至少3次,避免久坐,每坐一小時可起身活動3~5分鐘。運動時心率不宜超過基礎心率的20%,建議控制在每分鐘120次左右。
4.每天喝夠8杯水
成人每天需1500~1700毫升水,約8杯(每杯200毫升)。心臟病患者應少量多次飲水;腎功能不全者則需適當減少飲水量。
5.戒煙限酒
無論主動還是被動吸煙,都會增加炎症、血栓等風險,嚴重損害心血管健康。酒精也不利於心腦血管,男性每日酒精攝入量最好低於25克,女性低於15克,每週不超過100克。
6.保持良好心態
長期處於壓力下會增加體內皮質醇、腎上腺素等激素水準,引起血壓升高、心率加快。通過深呼吸、冥想等方法可舒緩情緒,減少壓力激素分泌。
三、識別心臟發來的危險信號
心臟病的可怕在於突發性和不可預測性,出現以下幾種不舒服時,需要提高警惕。
胸悶、胸痛
如果突發胸悶、胸痛且無法緩解,或雖不持久但頻繁發作,需警惕心梗預兆。
無誘因的胃部不適
心臟問題並不一定只表現為胸痛,還可能出現出汗、噁心、嘔吐、胃部不適等症狀,應進一步就醫檢查。
眼前發黑
若有短暫的視覺發黑甚至意識喪失,尤其是既往有冠心病、心肌病等病史,應高度重視並及時就醫。
心悸、氣促或乏力
如果在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後出現這些症狀,需警惕是否合併心肌炎;近期過度勞累、大量吸煙後出現類似症狀,也應儘快就醫排查。
此外,心臟的變化還會通過體表信號呈現:
耳垂折痕:耳垂毛細血管豐富,如果血管硬化、血液流通不暢,耳垂易出現明顯折痕。
頸圍變粗:男性頸圍>39釐米、女性>35釐米時,常提示血壓、血脂、血糖等指標偏高,可能增加心臟病風險。
脈搏紊亂:正常脈搏每分鐘60~100次且節律整齊,過快、過慢或節律混亂,都可能是心臟疾病信號。
腳踝水腫:如排除久站、久坐因素後仍出現不明水腫,需警惕心衰或慢性心臟病。
腳趾冰涼:在溫暖環境中依然腳部發涼,表明血液迴圈有問題,根源多在心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