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者,古即“鹽”。“鹽”字是由“臣”、“人”、“鹵”、“皿”組成的象形文字。它的來源頗多:江淮南北鹽生於海;山西解州鹽生於池;四川、雲南鹽生於井;戎鹽生於土;光明鹽或生於階州山崖、或産於五原鹽池。“信手拈來”、就地取材的便捷特點也是它自古以來頗受喜愛的原因之一。今天中小西就從中醫的角度帶大家一起來了解日常生活裏這位不可或缺的調味品——“鹽”!
性味歸經
中醫的性主要分為寒、熱、溫、涼,味主要分為酸、苦、甘、辛、鹹。關於鹽的性味多與其來源密切相關。無論是維持人體的基本需求,還是改善食物的風味,鹽都發揮着不容小覷的作用;此外,還能輔助食物保鮮防腐,參與中藥材的炮製,甚至有時直接起到治療疾病的功用。
《別錄》曰“味鹹,溫。"
《本草蒙筌》曰“味鹹,氣寒。"
《綱目》曰“鹹微辛,寒。"
可見,産地不同,其性有別。關於歸經,《綱目》認為走肺、腎。《雷公炮製藥性解》認為入腎、肺、肝三經。《本草經疏》認為入腎、心、胃、肺、大腸經。總之,鹹味入腎經,無可厚非。
如何健康食鹽
1.購買環節
推薦低鈉富鉀替代鹽
低鈉富鉀鹽主要是指用20%-40%的氯化鉀替代氯化鈉的替代鹽,從而減少鈉的食入。
如今市面超市裏有多種食用鹽,如何選擇呢?首先鹽的來源,從成分上並無明顯差異,因此海鹽、井鹽或其他來源的鹽都可以食用。
購買時當考慮食品的安全性,建議選用國家或行業統一執行的標準:
GB:2721和GB/T:5461。
另:配料表中的亞鐵氰化鉀為抗凝結劑,只要一天食用量小於1.5mg(相當於30瓶蓋的鹽),可安心食用。如配料表中無抗凝結劑,鹽會凝結成塊,但不影響食用。
2.用法環節
推廣家庭使用定量鹽勺
食鹽買好了,回家後又該如何制定稱重自己每天的食鹽攝入量呢?
目前,許多地區都在推廣家庭使用定量鹽勺,幫助大家控制合理的鹽攝入量。每日只需不超過礦泉水瓶蓋一蓋的鹽量,即約5克。
需要低鹽飲食的患者
1、高血壓病患者:
高血壓病中醫辨病屬“眩暈病”,以肝陽上亢證型多見。《雷公炮製藥性解》雲“過食食鹽日久,走血生熱,肝久受藏血之熱影響,可致肝經氣火上逆”。意思是過食鹽則肝經火旺,現代醫學認為如食鹽過多、血壓的波動則變大。
2、糖尿病患者:
中醫辨糖尿病病名為”消渴病”。《備急千金要方.消渴第一》曰:“消渴……其所慎有三:一飲酒,二房室,三鹹食及面。”由此可見糖尿病患者需戒酒、房室有度、少食鹽,少進麵食。
3、心臟病患者:
中醫認知的心臟病,常見的包括心悸病、心衰病、胸痛病等。《靈樞·五味》曰:“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心病禁鹹”。即提醒心臟病患者需低鹽飲食,現代醫學認為鈉攝入過度,會導致水潴留,增加心臟負荷。
4、慢性腎病患者:
腎膀胱病證中水腫病、腎衰病勿過食鹽。《本草新編 水》雲:“食鹽有益於腎水······然多食則過助火矣”。意思是鹹味入腎經,滋養腎氣,久則損傷腎陰。現代醫學認為食鹽過度會增加腎臟排泄的負擔。
5、骨質疏鬆患者:
現代醫學認為鈉鹽攝入過多則影響鈣的吸收增加鈣的排泄,從而加重骨質疏鬆。古代醫學亦有記載,《素問·宣明五氣》中提到:“鹹入腎,鹹走骨,骨病無多食鹹”,《素問·五臟生成》所述:“多食鹹,則骨痛而發落”。祖國醫學也認為骨質疏鬆需要清淡飲食。
6、老年人與兒童:
老年人群,臟腑機能逐步衰退,而小兒至陰至陽之體,氣血津液臟腑多發育尚未完全,如《素問 寶命全形論》“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素問 至真要大論》雲“鹹先入腎……久則增氣,氣增日久,夭而由之”。意思是過食食鹽會傷人腎氣、耗損津液。
7、孕婦及産婦:
現代醫學提倡孕婦及産婦均需少食鹽,減少自己及胎兒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同時也可促進寶貝的健康發育。《廣嗣全訣》中體及”多食鹽,子解顱”,意思是食鹽吃的太多,孩子囟門難以閉合。《瑜伽師地論》説“乃由其母多習灰鹽等味,若飲若食,令此胎藏發、毛稀鮮”,旨在表達飲食過鹹,小兒難以輕鬆擁有“高顱頂”。
警惕“偽裝者”尋找“替身”
低鈉飲食不僅需要控制食鹽的量,還需要注意隱形的高鈉食材。如:腌熏製品、海産品、味精和醬油。
建議可予食鹽替代品來取而代之,從而減少鈉鹽攝入。
1、中藥材類:蛤殼、蝦皮等;
2、食材類:海帶、紫菜等,少量使用可減少鹽量使用;
3、其他香料:羅勒葉、蘑菇粉、辣椒粉以及檸檬汁等,它們在增加食物風味兒的同時還可減少食鹽的攝入,兩全其美。
不適宜低鈉鹽的患者
並不是所有人群都可食用低鈉鹽,以下三類人群不予推薦:
1、腎功能不全者,因其鉀離子的排泄障礙故不能食用。
2、口服某些類型的降壓藥物(**普利、**沙坦)人群,因服藥後鉀離子的排泄減少,相應增加了高血鉀風險。
3、出汗過多的人群,因失鈉明顯增加,故不推薦。
現代醫學專家發現尿鈉排泄每增加1克,血壓增加2.11/0.78mmHg。因此建議長期低鹽飲食,即每日鈉攝入量不超過2g(相當於氯化鈉5g)。中醫古代醫家認為養生均講求“法於陰陽、和於術數”、“起居有常、飲食有節”,過猶、不及均可致陰陽失調,百病乃生。
總之,不食鹽或過食鹽均不可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