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重是客觀評價人體營養和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但體重秤上的數字只是健康拼圖的一角,要讀懂身體數據還要結合其他方面,接下來將揭秘四大核心指標,助你精準評估體重狀況。
BMI:基礎但局限的“入門指標”
1.計算方法:
BMI=體重(kg)÷身高2(m2)
2.健康範圍:
我國健康成年人建議BMI適宜範圍為18.5~23.9kg/m²。65~79歲的一般老年人BMI適宜範圍為20.0kg/m²~26.9kg/m²,8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的BMI可以在22.0kg/m²~26.9kg/m²之間。
3.意義:
判斷體重是否正常的常用指標,可快速篩查體重異常風險,但無法區分肌肉與脂肪。
腰圍:內臟脂肪的“報警器”
1.測量方法:
被測量者自然直立,腹部放鬆,平緩呼吸,將軟尺的一端下緣放置在肚臍上方2~3釐米處,用軟尺環繞腰部一圈,軟尺要完全貼合腰部,即為腰圍測量值。
2.健康範圍:
《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預防指南》明確指出我國健康成年人腰圍為男性<85cm,女性<80cm;成年人男性≥90cm,女性≥85cm即為中心性肥胖。

3.意義:
腰圍超標提示內臟脂肪堆積,危害遠遠大於皮下脂肪的過量囤積。過多的內臟脂肪會讓代謝遲緩、內臟機能異常,肝功能衰退以及引發心臟病、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
體脂率:脂肪真相的“探測器”
1.檢測方法:
生物電阻抗法-很多家用體脂秤就是用的這個原理、雙能X線吸收法(DEXA)-專業醫療機構常用方法。
2.健康範圍:
一般來説,正常成年男性體脂率一般在10%~20%,女性在15%~25%。
3.意義:
體脂率指的是人體內脂肪重量在總體重中所佔的比例,能夠更直接地反映人體脂肪水準識別“隱性肥胖”,但局限性在於較難全面反映體內脂肪組織的分佈。
體成分分析:肌肉與脂肪的“透視鏡”
1.檢測方法:
專業的人體成人分析儀
2.健康範圍:
一份詳細的人體成分分析報告,包含體重、BMI、無機鹽(骨礦含量)、脂肪節段分佈、肌肉量等數據,由專業醫師逐一進行解讀。
3.意義:
可判斷身體營養狀況、浮腫程度、體型等,應用於慢病發病風險預防、健康狀況監測等方面,也可用於判斷兒童生長髮育情況。
可見體重管理不僅是體重秤上的一個數字,我們要結合BMI、腰圍、體脂率等指標構建合理的健康防線。2025年,讓我們用數據讀懂身體,用行動解鎖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