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是我國居民健康的‘頭號殺手’,但公眾對其認知仍存在諸多誤區。”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體檢中心主任呂安康在做客人民健康推出的“人民健康會客廳”欄目時,針對心血管疾病的常見誤區、危險因素及個體化健康管理提出專業建議,並呼籲公眾通過科學篩查和生活方式干預來築牢心血管健康防線。
呂安康認為,公眾對心血管疾病通常存在兩大認知“盲區”:
一是“不痛就不是心梗”。部分心肌梗死患者無明顯胸痛,僅通過心電圖確診,但患者及家屬常因症狀不典型而拒絕接受診斷,延誤治療;二是“非典型症狀歸因錯誤”。冠心病可能表現為呼吸困難、牙痛或胃痛,易被誤認為其他疾病,導致漏診。“加強心血管疾病科普,提升公眾對隱匿性症狀的警惕至關重要。”呂安康説。
早發現早預防,常見疾病體檢篩查很重要。“相比傳統體檢模式,個體化體檢在心血管疾病早期篩查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呂安康表示,傳統體檢模式往往基於群體,難以精準評估個體健康風險。而個體化體檢通過問卷調查和危險分層,能夠根據個人的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生活習慣等因素,制定個性化的體檢方案。通過個體化體檢,可以精準篩查出高血脂、高血糖等潛在風險人群,並根據風險等級提供針對性的健康管理建議,從而實現早期干預和預防。
針對體檢中發現血脂、血糖偏高但尚未達到疾病診斷標準的人群,呂安康建議,應密切關注自身健康狀況,並積極改變生活方式。“通過合理飲食、適度運動和良好作息,可以有效控制這些指標,預防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