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後,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比如運動功能障礙、吞咽功能障礙、言語功能障礙等等,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那麼,為了解決或者改善以上功能障礙,應該做好哪方面的工作、何時以及如何進行康復訓練,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們應該掌握好以下幾個原則:二級預防是基礎、早期介入是關鍵、主動活動是核心、神經調控提增速。
一、二級預防是基礎
康復治療可改善功能障礙,改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需投入較大的人力及物力,但是腦卒中再次復發可導致前期的康復治療前功盡棄,故做好腦卒中的二級預防,盡最大可能降低復發的概率,是康復治療的基礎。
腦卒中分兩大類型,即腦出血和腦缺血,其中,缺血導致的腦卒中佔80%左右,而出血則佔20%左右。腦中風的常見的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動脈粥樣硬化、房顫、灌注不足等等,也有一些其他少見原因如血液疾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自身免疫性,這些因素可導致血管發生病變或者形成血栓,最終發生腦卒中。腦中風後,如存在以上相關危險因素,應積極進行干預,避免二次中風。
一些患者可能存在不良生活習慣,常見的有高鹽高油飲食、嗜酒、吸煙、久坐等。改變生活方式,如低鹽低脂飲食、戒煙酒、增加運動,可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
二、早期康復是關鍵
腦卒中後,傳統觀念認為,人生病後應臥床靜養休息,避免折騰患者。在病情不穩定期間,短時間的臥床休養(一週以內)確實有利於疾病的控制和恢復,但是長期臥床卻存在絕對風險。
長期臥床,容易出現墜積性肺炎、下肢靜脈血栓、壓瘡、直立性低血壓等常見並發癥。早期康復介入,包括心肺康復訓練、定時翻身叩背、肢體功能訓練,儘早進行坐位訓練,儘早離床,並根據耐受度逐漸增加活動量,可明顯減少以上並發癥的發生幾率。對於一些腦卒中後合併存在急性深靜脈血栓的患者,若接受了足量抗凝、血流動力學穩定且症狀(如:疼痛、腫脹)得到控制,我們也建議早期離床活動,可避免血栓進一步進展加重;但應重點注意,在活動過程中避免擠壓深靜脈血栓對應的局部皮膚或肌肉。
除了以上臥床常見並發癥,偏癱患者如不進行早期康復訓練,由於長時間肢體不動或者活動減少,很容易出現偏癱側肩及髖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粘連攣縮、關節活動受限、關節疼痛、肢體腫脹,而早期康復治療介入則可明顯降低以上問題的出現概率。早期康復治療介入時間一般在卒中無明顯進展、病情穩定後1-2天即可開始,手段包括關節活動度的維持、主動肌力的誘發、核心肌群的訓練、日常生活動作訓練、良姿位的擺放等等。
三、主動活動是核心
一般老百姓認為,中風後半身不遂,就應該去按摩扎針灸,才能好起來。其實,按摩針灸確實能夠對中風後的康復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卻不是康復治療的核心。從西醫理念來看,中醫按摩針灸可刺激深淺感覺,而身體的運動控制與感覺信號存在密切聯繫,我們平時活動時根據各種深淺感覺、視聽覺信號的輸入大腦,大腦經過分析來判斷我們的周圍環境,並非做出相應的精細運動反應,故不同感覺信號的輸入對於運動功能的恢復起到一定的促通作用。
為什麼説主動運動是康復訓練的核心?因為感覺刺激是輸入,主動運動是輸出,只有存在真正的輸出,運動神經才能被激活,才能起到真正的重塑和修復。康復治療需患者主動配合,主動康復訓練貫穿了康復治療的整個周期。主動配合是指康復訓練時,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利用各種方法激活腦神經、誘發運動神經發出衝動,從而發揮運動神經的重塑性,促進運動神經的修復。常見的主動康復治療技術包括運動想像療法、生物反饋療法、強制性運動療法、趣味游戲運動訓練等。如患者存在嚴重認知障礙或理解障礙、康復治療主動配合程度差、腦損傷嚴重、原發疾病未得到控制或者神經損傷超過半年,可能出現治療效果差、功能障礙恢復不理想甚至退步等情況。
四、無創神經調控提增速
腦卒中後,病灶區域神經興奮性降低,常規康復治療可增加本體感覺輸入,改善神經興奮性,促進神經功能重塑及功能障礙的恢復。但常規康復治療見效慢,需患者反覆大量的訓練和刺激,由量變引起質變,才能使功能障礙上升一個臺階,訓練至少半個月或者一個月才能看到一些效果。存在認知障礙的患,者由於主觀能動性的下降,無法配合康復治療,僅能做一些被動的康復治療,康復治療效果極慢、停滯不前、甚至倒退。
目前研究應用較廣、效果較好的無創神經調控手段為重復經顱磁刺激(rTMS),可直接興奮神經,誘發神經細胞産生感應電流,具有見效快的特點。其他的無創神經調控還包括經顱直流電刺激,可調節神經細胞的興奮閾值,起到調節神經興奮性及修復神經的作用。
2014年國際臨床神經生理學聯盟組織歐洲專家團發表了《基於循證的rTMS臨床治療指南》。2019年國際臨床神經生理學聯盟組織歐洲專家團更新了《基於循證的rTMS臨床治療指南》。指南提示,在改善運動功能方面,腦卒中急性和亞急性期低頻rTMS刺激健側運動區,有多個臨床隨機對照研究支援,療效確切;腦卒中亞急性期,患側大腦半球高頻或間歇爆發rTMS刺激,有單個大樣本隨機對照研究支援,療效可信。
rTMS對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的影響具有頻率依賴性,低頻(≤5Hz)可降低皮層興奮性,較高的頻率(≥5Hz)可提高皮層興奮性。目前理論認為,腦卒中患者患側大腦半球神經細胞興奮性降低,健側大腦半球興奮性相對較高,會反過來抑制患側大腦半球神經興奮性,影響患者大腦半球神經的修復。臨床治療可予高頻rTMS興奮患側大腦半球,或者低頻rTMS抑制健側大腦半球。rTMS可改善卒中後運動、認知、言語和吞咽障礙。對於認知障礙嚴重、康復配合程度差的患者,經顱磁可明顯改善認知障礙,提高患者康復治療主觀能動性,從而提升康復治療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