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誤區

日期:2024-10-11 16:03    來源:北京天壇醫院

分享:
字號:        
  • 組 1121
  • 組 1121

  10月29日是世界第19個“世界卒中日”。卒中,分為缺血性卒中及出血性卒中,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腦梗死”及“腦出血”。中國卒中學會發佈今年世界卒中日的主題是“卒中:重在預防”。我們今天就來談一談我們在臨床診療中發現患者日常生活中對卒中診療存在的一些誤區。

  誤區一:阿司匹林、他汀不能長期吃

  解答:阿司匹林、他汀作為心腦血管疾病預防及治療的基礎藥物,除出現嚴重副作用,應長期不間斷服藥。阿司匹林常見副作用就是出血,包括皮膚黏膜出血、消化道出血、牙齦出血、眼底出血等,如嚴重出血,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酌情減量或停用。他汀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肌痛、肌酸激酶升高、肝功能異常等,多在開始服藥時出現,所以開始用藥時需要注意有無肌肉酸痛,定期復查肝腎功能、肌酸激酶等。

  誤區二:“腔隙性腦梗”就是腦梗死

  解答:我們臨床上提到的腦梗死,通常指由於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局部腦組織壞死而出現神經功能缺損的症狀和體徵的一類疾病,也就是説,通常是有症狀的。而腔隙性腦梗死是一種影像概念,約佔卒中的15%至25%,是發生在大腦深部白質、基底節或腦橋的小梗死(直徑2-20mm),是由於供應大腦皮層下區域的單個小穿通動脈閉塞所致。如果出現在非功能區,往往沒有明顯症狀。無症狀性腔隙性腦梗死在老年人中非常常見。在高危老年受試者中的患病率約為53%,而在健康老年受試者中也佔41%。所以發現腔隙性腦梗死也不要過於恐慌,高血壓或糖尿病患者以及目前吸煙的人發生腔隙性卒中的風險較高,所以積極控制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做好預防,並進行定期隨訪就可以了。

  誤區三:手指麻、腳趾麻就是腦梗了

  解答: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分左部戰區和右部戰區,腦梗發生後通常出現症狀都是一側肢體,比如左側肢體麻木無力、左側偏盲,都是完全一側,很少表現為局部麻木、無力,而手指腳趾口周這些部位,屬於神經末端,多為周圍神經問題所致,一般不是腦卒中症狀。

  誤區四:出現卒中症狀需立即服用阿司匹林

  解答:卒中包括出血性卒中及缺血性卒中,阿司匹林只適用於缺血性卒中,而對於出血性卒中,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導致血腫進一步擴大。所以在出現症狀後,需要立即就醫,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相應藥物。

  誤區五:出現卒中症狀後發現高血壓需要立即給予降壓藥

  解答:在發生出血性卒中時,因為顱內壓增高及應激的因素,可能會出現血壓比平時高的現象,及時服用降壓藥物是可以的。但在缺血性卒中時,如果存在血管狹窄引起低灌注,機體會代償性出現高血壓以保證腦組織血液供應,這時給予降壓藥物就有可能導致症狀加重。因此需要明確高血壓原因後酌情給予降壓藥物。

  誤區六:卒中發生後給予治療症狀就不會加重了

  解答:大部分卒中經過積極治療後,症狀會逐漸穩定,有的還能逐漸改善,但是有的患者會出現“進展性卒中”“血腫擴大”等情況,從而導致症狀進行性加重。

  誤區七:經常運動就不會患卒中

  解答:經常進行體育運動確實是卒中的保護因素,可以減少卒中的發生。但是有幾種情況需要注意,比如大量運動,出汗多,飲水少,導致血容量不足,很容易引起低灌注而誘發卒中。還有一些劇烈運動,比如迅速蹲起運動,撞樹這些,蹲起可能引起腦灌注壓過山車式上升或下降,容易誘發出血性或缺血性卒中,而撞樹這種劇烈活動,可能引起腦卒中震蕩或外傷性出血等。

  誤區八:監測好血壓就肯定不會患腦出血

  解答:高血壓是腦出血最常見的原因,其他原因包括動脈瘤、血管畸形、凝血障礙、抗栓藥物應用等等。隨着房顫等心臟病檢出率的增加,抗凝藥物應用越來越普遍,抗凝相關腦出血發生率也逐漸提高。因此,應用抗凝藥物期間定期監測凝血指標,尤其是華法林,需要根據醫生指導定期監測及調整藥物劑量。

  誤區九:及時溶栓就能治好所有症狀

  解答:發生卒中後儘早給予溶栓治療,是為了儘早挽救“缺血半暗帶”,降低卒中致殘率及死亡率,同時早期溶栓可以改善長期預後,但並不意味着溶栓就能使症狀完全消失,而且也不是所有溶栓患者都能改善或者減輕症狀。同時,溶栓治療也存在出血風險,這與患者就診時間、梗死面積、既往病史及用藥等均密切相關。

  誤區十:卒中症狀很快緩解就不用就診了

  解答:有的患者出現短暫的肢體無力、言語不清但很快緩解,他們認為“好了”,未能及時就醫。這種症狀我們稱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通常由於血管狹窄或不穩定斑塊脫落引起,可能會反覆發作,直至症狀持續不能緩解,即發展成為“腦梗死”。因此,出現短暫症狀即使緩解了也應當立即就醫,積極治療,避免因延誤治療而發生嚴重後果。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