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公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老年(≥60歲)人口占總人數的17.3%(2.4億),預計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比例將超過30%,其中20%以上的老年人是糖尿病患者,95%以上是2型糖尿病45%以上的老年人處於糖尿病前期狀態。
那什麼是糖尿病呢?您真的了解它嗎?接下來將詳細地介紹一下糖尿病。
所謂“糖尿病”:是一種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長期作用所導致的慢性、全身性的代謝性疾病,以血漿葡萄糖水準增高為特徵,主要是因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島素作用障礙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質代謝紊亂而影響正常生理活動的一種常見的慢性代謝性疾病。
國際上通用的糖尿病分類標準是採用世界衛生組織糖尿病專家委員1999年提出的病因學分型標準:
(1)1型糖尿病:胰島B細胞破壞引起胰島素絕對缺乏。
(2)2型糖尿病:由胰島素抵抗和/或胰島素分泌不足引起,老年人中最常見的糖尿病類型為2型糖尿病,約佔95%以上。
(3)特殊類型糖尿病:已知胰島B細胞功能基因缺陷或明確病因者,如某些內分泌疾病或與糖尿病相關的遺傳性疾病綜合徵。
(4)妊娠糖尿病。
隨着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許多新的糖尿病亞型正在逐步被發現,如混合型糖尿病、爆發性1型糖尿病等。
那它的病因是什麼呢?
遺傳因素:近年來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是一種多基因遺傳性疾病,但未查清導致發病的特異性基因。老年糖尿病大多為2型糖尿病,具有很強的遺傳傾向。
影響胰島素分泌的因素:影響胰島素分泌和糖代謝的因素很多,包括神經遞質、體液及胰島內分泌各激素等。
胰島素抵抗:受體前因素如結構異常的胰島素、胰島素抗體、胰島素受體抗體等。受體缺陷如胰島素受體功能與結構的異常。受體後缺陷是指胰島素與受體結合後信號向細胞內傳遞所引起的一系列代謝,包括信號傳遞、放大、蛋白質-蛋白質交聯反應、磷酸化與脫磷酸化,以及酶聯反應等多應異常。
對於糖尿病的病人,我們該注意點什麼呢?
1.血糖控制達標
(1)協助患者選擇適合的血糖儀,掌握正確的末稍血糖測量方法,進行自我血糖並做好記錄。
(2)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訂血糖控制目標,基於血糖監測結果,相應調整降糖方案,必要時諮詢內分泌醫師。
(3)指導患者不要隨意停藥,避免誘發血糖變化的因素。
(4)注意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適時調整治療方案,必要時內分泌科就診或住院調整。
2.預防潛在並發癥發生低血糖、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滲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大血管或微血管病變等。
準備事項:在患者居住場所備有血糖儀、血壓計,降糖藥物和糖類食物。
急症處理:迅速撥打急救電話,讓患者立即休息,保持安靜,避免躁動刺激,給予患者精神安慰和心理支援。
3.日常護理:老年糖尿病患者無須過度嚴格禁食含蔗糖食物、水果等,每餐應包括適量的糖,但糖、軟飲和果汁不要過量;蛋白攝入應以優質蛋白為主,如魚類、肉類、牛奶等,推薦每週吃魚2~4次;限制飲酒,建議每週飲酒不超過2次,以減少血糖的風險,避免空腹飲酒。鼓勵所有糖尿病患者進行運動鍛煉。
4.用藥護理:熟悉患者的用藥方案和藥物不良反應,做好用藥及對應的血糖記錄:了解患者同時服用的其他藥物的不良反應,注意藥物間的相互作用;如需使用胰島素治療,應考慮老年人視力、肢體靈活性等問題,應用時應有專人照護。
5.心理護理:高齡老年人往往多病共存,病情複雜,心理承受能力差,要及時了解患者的負面情緒,有效疏導。對疾病早期精神緊張的老年患者,可鼓勵其參加戶外活動,以轉移其對疾病的高度關注;對拒絕治療者可通過真誠交流了解其顧慮,逐步引導使其正確認識疾病對自暴自棄者應多提供積極的資訊使其看到希望,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