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最美醫生:醫者醫人,仁者醫心
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堅守疾病防治第一線,他們用精湛的醫術打退病魔,他們用大愛和責任守護人民健康,他們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積極投身健康中國建設,深刻詮釋了“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他們就在你我身邊——中國醫師。
把青春獻給苗嶺高山
“外出回家後要勤洗手,最好用流動的水洗,打上香皂或洗手液。”一個普通的午後,2022年“最美醫生”潘鳳正在村衛生室給鄉親們宣傳衛生健康知識。
潘鳳出生在貴州省安龍縣普坪鎮戈塘村一個普通的苗族家庭,1995年9月她考入黔西南州衛校民族醫士專業,和同學們紛紛留在城裏工作相反,她畢業後義無反顧地回到了戈塘村,成為一名鄉村醫生。為了守護苗族同胞的健康,她背着藥箱,翻山越嶺22年,累計行程3萬多公里,走村入戶到府接診患者,把整個青春都留在了苗嶺高山。
“正是因為我來自大山,所以我更懂得生活在大山裏的人們需要什麼,我留在大山就是為了要盡我所能地幫助更多的人。”潘鳳這樣説,也是這樣做的。
大山裏交通不便,村民們住得分散,外出就醫是一件非常令人頭疼的事情,往往需要翻山越嶺好幾個小時才能到達衛生院。母親身體不好,尚未成年的潘鳳經常背着母親去治病,她當時就想將來要成為一名醫生,這樣自己就能給母親治病了,再也不用跑遙遠的山路,可遺憾的是母親最終未能等到她成為醫生就去世了,這也成為潘鳳心中永遠的痛。她把對母親的愛轉移到家鄉的父老鄉親身上。“我沒能完成守護媽媽的心願,那就守護大山裏更多的媽媽吧。”從此,潘鳳開始了大山“健康守護者”的生涯。
不顧現實的困難,一間民房、一張桌子、兩張病床,潘鳳就這樣辦起了村衛生室。村民們有個頭疼腦熱的,直接來到衛生室找潘鳳拿幾包藥,很多老人外出不便,潘鳳就背着藥箱到府服務。那時候,受就醫觀念所限,多數生育婦女沒有去醫院生産的習慣,往往産婦臨近生産,家屬才想起去找醫生,新生嬰兒死亡率很高。在大山上、田地裏,潘鳳成功接生過很多孩子,為上百位産婦化解危機,從未有過閃失。“雖然每次都有驚無險,但仍然存在很大隱患,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就要改變苗族同胞的就醫觀念。”於是,潘鳳化身健康知識宣傳員,風雨無阻為鄉親們講解衛生健康知識,鄉親們的就醫意識逐步提高,健康狀況改善不少。
除接生和給鄉親們看病之外,潘鳳還承擔了村裏的醫療健康精準扶貧工作,她給全村35歲至65歲的農村婦女(貧困戶)進行宮頸癌篩查,2019年實現家庭醫生簽約醫療服務116戶502人,免費服務患者3000人次。
用大愛接力醫者仁心
得知榮獲2021年“最美醫生”榮譽時,邢錦輝正在衛生室接診,這是她任湖北省黃梅縣孔壟鎮邢圩村鄉村醫生的第25個年頭。1996年,她接過祖父和父親的鄉村醫生接力棒,紮根鄉村潛心鑽研,用精湛的醫術造福父老鄉親守護群眾健康,接診患者20余萬人次。
“不用往城裏跑,看病就在家門口。”小小的村衛生室就是方便群眾的“全科醫院”,對每位患者她都詳細問病情、聊病史,了解患者家庭狀況,邢錦輝用精湛的醫術和耐心細緻的態度贏得了十里八鄉老百姓的信賴,甚至廣東、海南等地的患者也不遠千里來找她求醫問診。
有些患者經濟條件不好,她千方百計為他們減免醫療費用。一位患者在醫院檢查後被告知需要做宮腔鏡手術,治療費用在萬元左右。因家庭經濟條件較差,患者找到了邢錦輝。問診檢查後,邢錦輝在村衛生室給患者成功完成了手術,只收了很少的基礎費用。
邢錦輝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平均一天接診40號患者。婦科病檢查的頻率高,問診和檢查的時間較長,但無論面對初診還是復診患者,她都一視同仁,做到專心、耐心、細心。時間不夠,她寧願加班加點,也要讓患者滿意。
邢錦輝不僅時時為患者考慮,還盡己所能熱心公益事業。帶頭募集資金103萬元,捐給鄉鎮衛生院改善醫療環境;主動與孔壟鎮一中、張河中學對接,資助家境困難的學生。
“有沒有後悔當醫生?”很多人問過邢錦輝這個問題,但即使在面對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機遇時,她依然給出了否定答案。“從醫是我兒時的夢想,能用我的一技之長換來父老鄉親的平安健康,我覺得我的付出是有意義的。”邢錦輝輕聲細語,卻仿佛傳遞出無窮的力量。
守海島不忘從醫初心
福建省福清市城頭鎮吉釣村所在的吉釣島地處福建福清、長樂、平潭三地交界,面積僅0.74平方公里,島內居民進出全靠渡船。天氣惡劣時,風急浪大,渡船隻能停運,以前島上沒有醫生,村民生病只能忍着。王錦萍20世紀80年代從福清衛生學校畢業後本可以選擇留在縣城醫院工作,但面對島上無醫生的現狀,她還是遵從自己的初心,選擇回到這個只有1000多人的小島,成為島上唯一的村醫,從此以後,村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健康“守護神”,遇到小病小災再也不用坐船出島求醫了。
提起2020年“最美醫生”王錦萍,吉釣島上的人沒有不豎大拇指的。哪個老人腰不好、哪個村民血壓高她都了然於胸。“常年和大家打交道,每個人的情況自然而然就記住了,主要是有些老人有慢性病,需要長期服藥,他們的情況我必須記得清清楚楚。”説起“電子病歷本”稱呼的來源,她樂呵呵地解釋道。
村衛生所只有她一個人,除了看病,她還要自己取藥。醫藥公司負責將藥品送上船,到達吉釣島後,她需要用扁擔把幾十斤甚至上百斤重的藥品挑回衛生所,日復一日,她的扁擔都被磨亮了。
吉釣島的條件十分艱苦,很多年輕人都選擇離島生活,留在島上的大多數是老人。王錦萍的兒子離島上學時,本應離島陪讀的她,想到島上還有那麼多村民需要她,就選擇了讓兒子讀寄宿學校,自己留島繼續服務大家。“‘二姐’就像我家的親閨女,無論白天黑夜,只要我身體不舒服,她總是第一時間趕到。”一位老奶奶這樣説。“二姐”是村民們對王錦萍的昵稱,村民們真把她看作了家人。
“雖然我現在退休了,但只要村民還需要我,我的身體條件還允許,我就會一直留在島上繼續服務大家。”王錦萍始終對島上的老人們放心不下。
2022年12月,在愛國衛生運動開展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希望全國愛國衛生戰線的同志們始終堅守初心使命,傳承發揚優良傳統,豐富工作內涵,創新工作方式方法,為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作出新的貢獻。中宣部、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開展“最美醫生”評選活動,推出了潘鳳、邢錦輝、王錦萍等一批優秀的農村基層醫務工作者,他們離人民群眾最近、服務人民群眾最便捷,時時刻刻守護人民群眾健康,是群眾的貼心人暖心人,他們用自己的無私奉獻、辛勤付出換來一方百姓的身康體健,他們就是最美的人。(蘇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