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堅守抗疫最前線和疾病防治第一線,他們用大愛和責任守護人民健康,8月19日第五個“中國醫師節”來臨之際,中宣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向全社會發佈。
2022 年“最美醫生” 名單
一起來認識他們吧!
什麼樣的青春不後悔?80後重症醫學專家丁仁彧就把他的青春融入在了衛生健康事業裏,用奮鬥的姿態實現了他護佑生命的初心。
從事重症醫學工作的16年來,他救治了上萬名危重患者,多次參加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傷員救治工作。2020年,丁仁彧擔任遼寧援鄂重症醫療隊隊長,接管2個重症病區,在隨後組建的遼寧省疫情防控青年突擊隊中,他更是擔任隊長帶領隊員發揮尖刀作用,後又奔赴內蒙古二連浩特、滿洲裏等地,指導新冠重症患者救治。
奮鬥者,正青春。
他是澤庫草原上的“回族曼巴”(曼巴,藏語,即醫生),許多牧民的手機裏,都存着他的電話號碼,牧民們習慣稱呼這個説着一口流利藏語的回族醫生“曼巴小馬”。
在平均海拔3700米的澤庫縣,“曼巴小馬”馬文義一幹就是27年。在他的眼中,病人不論職位高低,沒有貧富貴賤和民族之分,他克服眾多困難,默默奉獻,為當地牧民群眾祛病療傷,排憂解難。他帶領團隊攻克多項技術難關,建立高危産婦中心和胸痛中心,填補了澤庫縣醫療衛生技術多項空白,並帶領醫院成功創建二甲醫院。
從鄉村醫生到縣藏醫院的大夫,再到縣醫院的院長,馬文義説他最喜歡“曼巴小馬”這個稱呼,他熱愛這片草原,願一輩子守護草原兒女的生命健康。
“詩書典籍以潤屋、救人治病以潤德、飽學大度以潤身”,年輕時的許潤三以此意為自己取名,開啟他追求仁術濟世的一生。
從醫70余載,他潛心醫道,精通內外婦兒科,尤擅於婦科疾病診療,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中醫診療規範。如今許老96歲高齡,依然堅守在臨床一線。他説醫乃仁術,不能做冷冰冰的醫生,查房和出門診時,堅持自己書寫病歷,耐心詢問、悉心診治,遣方用藥仔細斟酌。
國醫大師許潤三一生景仰中醫,培養200余名中醫婦科領域的臨床專家、科研骨幹及教學英才,薪火相傳弘岐黃。
這是一位醫者年過花甲遠赴新疆,支援醫療建設的故事。
64歲,大多數人已經開始享受退休生活的時候,北京兒童醫院外科教研室名譽主任、泌尿外科主任醫師孫寧接到了一個新任務:去新疆建設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
從醫38年來,他努力把手術做成藝術,是業界公認的“一把刀”,始終堅持“不收紅包,不收回扣,不收錦旗的‘三不’”原則。
在遠赴新疆支援前,孫寧和泌尿外科團隊已經持續多年幫助數十家醫院發展小兒泌尿外科。在他的邀請和感召下,一批批來自北京兒童醫院相關專業的學科帶頭人和專家也來到新疆工作,到基層推廣兒科診療技術,進行會診、義診,受到了當地人的歡迎。
孫寧希望通過北京兒童醫院10年的託管幫扶,為新疆培養更多的兒科人才,能夠讓這裡更多患兒實現就近就醫,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張靜,威海市立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她帶領醫護人員在18個小時內完成醫院發熱門診擴建工作,解決發熱患者集中就診難題。作為威海市新冠肺炎救治醫療隊隊長,她帶領團隊為患者提供精準治療和護理服務。被評為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全國優秀共産黨員。
從醫30多年,周行濤聚焦近視防治,幫助數以萬計的近視患者成功脫鏡。
他熱心公益,深感眼健康“防”比“治”更重要,帶領團隊成立“周行濤近視小分隊”,組織上海科普志願者們成立“近視小飛俠”服務隊,並不斷壯大全國科普志願者隊伍開展志願服務。他還建立醫院、學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家庭組成的近視防治康聯體模式,開展以健康教育、大眾科學防控、精準醫療並進的防治工作。
為什麼這麼注重科普?周行濤説不僅要手術“越做越好”,更要能“越做越少”。
胡敏華是第48屆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她從事臨床護理34年,堅守艾滋病護理崗位22年,致力於對艾滋病感染者及患者的情感關懷和心理疏導。
她牽頭創辦艾滋病友“溫馨家園”,發展志願者近千名,救護艾滋病患者3000余名,線上線下累計服務病患群體超10萬餘人次。以愛護“艾”,胡敏華説:“愛是不會老的,它留下的是永恒的火焰。”
當地時間2021年6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宣佈中國獲得無瘧疾認證,那一刻,已經快70歲的高琪熱淚盈眶。
高琪是江蘇省血吸蟲病防治研究所研究員,從事瘧疾突發疫情應急處理近40年。80年代初,全國仍有300萬瘧疾病例,當時剛從學校畢業的高琪就立志要把這個數字降到0,從此消除瘧疾成為他一生不悔的追求。
每年夏天瘧疾流行季,他都會深入邊遠貧困鄉村蹲點作業;他主持制定多項國家和行業標準,赴全國多省指導重症惡性瘧救治;他先後赴20多個瘧疾流行國家指導瘧疾控制和技術培訓,培訓了50多個國家的1700多名學員;他提出的消除瘧疾階段“定點清除1-3-7新模式”被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為“中國消除瘧疾新模式”,為全球消除瘧疾貢獻了“中國智慧”……
擇一事,終一生。世衛組織瘧疾顧問、國家瘧疾技術專家組組長、國家重症瘧疾救治專家組副組長,儘管綴在高琪名字前面的“頭銜”很多,但他説他這一生就做了一件事,消除瘧疾。
重症醫學專家管向東13次受命出征,先後馳援湖北、黑龍江、新疆、雲南、河南等多個省份,累計抗疫300多天。
從醫38年,他積極參與和推動我國重症醫學發展,為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有效應對發揮作用。
“危難關頭,你是否能挺身而出,為黨和人民衝鋒陷陣?”“黨員管向東”用實際行動給出了他的答案。
22年,背着藥箱,翻山越嶺,苗家女孩兒潘鳳把青春留在了苗嶺高山。
她曾有機會在大城市發展,卻一心要做鄉村醫生,只為守護苗族同胞的健康。走村入戶到府服務、細心接診患者、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組建義務醫療小分隊,做疫情防控“守門人”……這位苗嶺高山上的健康衛士,用執着的愛溫暖了鄉鄰心。
這是一支由中國疾控中心和各地疾控機構組成的國家流調專家隊。他們專業能力強、實戰經驗豐富;他們分片區對口包乾、隨時待命趕赴疫情現場;他們支援疫情發生地迅速開展流調溯源、風險排查、疫情研判工作……
有人説流調是一場與病毒賽跑的偵查圍堵,在這場賽跑中,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國家流調專家隊正以跑贏的決心,力爭用最短時間、最小成本來控制住疫情傳播。
致敬中國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