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臟病發病率不斷上升,為提高對慢性腎臟病的認知,重視慢性腎臟病早期篩查和預防,國際腎臟病學會與國際腎臟基金聯盟聯合提議,從2006年起將每年3月份的第二個星期四定為世界腎臟日。今年3月10日是第17個世界腎臟日,主題為“人人關注腎臟健康—吾愛吾腎、知識強腎(Kidney Health for all-Bridge the knowledge gap to better kidney care)”,呼籲大家加深對腎臟健康和腎臟病的認識,更好地保腎、護腎,降低腎臟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我國慢性腎臟病發病率高達10.8%,人數超過1億,接受腎臟替代治療的終末腎臟病患者有150多萬。早發現、早治療至關重要,慢性腎臟病的12個知識點有助於更好的幫您了解腎臟病。
知識點1-腎臟有哪些功能
腎臟是最默默無聞、任勞任怨的器官,仿佛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卻每時每刻都在認真工作,排出代謝産物,調節水電解質平衡,調控血壓等。産生活性維生素D、促紅細胞生成素。嚴重腎功能異常會出現腳踝腫脹、眼瞼浮腫、乏力腰酸、骨痛、貧血、胸悶憋氣、高血壓、高鉀血症等多種症狀。
知識點2-腎臟病有哪些危害
慢性腎臟病的危害不僅是腎臟本身,越到晚期尤其是腎衰竭後,對各器官系統都會産生嚴重影響:如高磷血症與繼發性甲旁亢,皮膚瘙癢;水潴留、高脂血症及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激活、交感神經興奮等造成惡性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高發,為慢性腎臟病患者首位的死亡原因;繼發高尿酸血症,甚至引起痛風發作,出現關節紅腫熱痛與功能障礙;促紅細胞生成素生成不足,鐵、葉酸與維生素B12缺乏引起腎性貧血;毒素堆積使血小板破壞增多、出血時間延長,皮膚粘膜出血,甚至消化道出血與腦出血;過多的毒素引起中樞神經與周圍神經病變,造成疲乏、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及感覺神經異常等,甚至引起尿毒症腦病;低鈣血症、高磷血症、活性維生素D缺乏及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等促使腎性骨病發生,引起自發性骨折或骨酸痛與行走不便等;尿毒症期還可引起尿毒症肺炎與胸膜炎;高血壓、貧血、水鈉潴留等還可以導致心力衰竭。
知識點3-腎臟病早期非常隱匿
慢性腎臟病早期非常隱匿,很多人沒有症狀或僅尿中有泡沫,輕度眼瞼水腫等。有很多人是體檢發現尿液異常,才診斷的腎臟病。定期進行尿液和腎功能檢查非常重要。
知識點4-腎臟病分期
慢性腎臟病以腎小球濾過率(GFR)或肌酐清除率(CCr)作為分期標準,按90ml/min、60ml/min、30ml/min及15ml/min分界,將慢性腎臟病分為 1期、2期、3期、 4期和5期。
知識點5-糖尿病腎病
糖尿病患者腎小球處於高濾過、高灌注狀態,易出現腎小球肥大和硬化,引起糖尿病腎病,甚至腎功能異常,如合併高血壓、高血脂、肥胖及睡眠呼吸暫停等,更容易造成終末期腎臟病。
知識點6-高血壓腎損傷
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易造成腎小球缺血硬化,早期可沒有症狀或僅表現為夜尿增多,尿液檢查有蛋白尿、血尿,晚期可有腎功能受損。高血壓腎損害早期如及時治療,腎功能是可以逆轉的。
知識點7-自體免疫性疾病腎損害
自體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強直性脊柱炎、ANCA相關性血管炎等都可引起腎臟損害,患這些疾病的患者更需要時刻關注腎臟。
知識點8-肥胖
肥胖可以加重腎臟負擔,引起腎小球血流動力學改變,是腎臟不能承受之重。改善生活方式,減輕體重,可以減輕腎損傷,如體重超標記得一定要查查腎臟。
知識點9-藥物性腎損害
長期服用含馬兜鈴酸藥物、氨基糖甙類藥物、非甾體抗炎藥等可造成腎小管間質損傷,嚴重時出現腎功能不全,長期服用多種藥物的患者要定期進行腎臟相關檢查。
知識點10-慢性腎臟病家族史
有些腎臟疾病是可以遺傳的,如多囊腎、Alport綜合徵、薄基底膜腎病等;有些腎臟疾病有家族聚集傾向,如IgA腎病。家族中如有腎臟病患者更要關注腎臟。
知識點11-不良生活習慣
吸煙、大量飲酒、大量蛋白粉,長期用美白産品、頻繁紋身和染發、熬夜、高嘌呤飲食等都會增加患腎臟病的風險。低鹽飲食、充足飲水、戒煙限酒、適當運動,保持血壓、血糖、血脂、體重在適當水準,不亂服藥,定期體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預防腎臟病的發生和發展。
知識點12-科學篩查腎臟病
腎臟疾病的篩查包括尿液檢查(是否有蛋白尿、血尿),血液檢查(是否有腎功能異常),腎臟超聲(腎臟大小形態和結構),免疫相關檢查等,任何一項異常都要及時就診明確病因。
慢性腎臟病患者切忌兩種極端態度,一是“命中註定,無所謂,該吃該喝,不管不顧”,二是“命不久矣!過度醫療,時時刻刻擔心透析和死亡”。我們要重視腎臟病的早期篩查、早期預防和早期治療,不要成為腎臟病患者;有了腎臟病要規範診治,避免進展為慢性腎功能不全;即使腎功能衰竭,通過透析或腎移植也可以回歸社會,享受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