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
1.合理飲食及休息,多飲水,適當補充維生素。保持身體清潔及心情愉悅,勤換貼身衣物,儘量保持會陰清潔及乾燥;
2.適當下床活動,促進子宮復舊及排出陰道惡露。子宮産後10日降入盆腔,腹部不可觸及。惡露一般持續4—6周,無臭味,其中血性惡露持續3—4天;
3.練習縮肛運動,促進盆底肌肉恢復;
4.口服促宮縮藥物治療;
5.堅持母乳餵養,讓嬰兒多吸吮,按需哺乳,勤排空乳房;
6.禁同房及盆浴6周,無特殊情況産後42天復查;
7.産後恢復性生活應採取避孕措施,哺乳者應工具避孕,不哺乳者可選用藥物避孕;
8.注意宮縮及陰道出血情況,若出現發熱、陰道出血增多,或會陰或腹部傷口紅腫、滲出、裂開、疼痛難忍隨時就診;
9.若孕期患有妊娠期高血壓,産後監測血壓,産後12周復測血壓,必要時內科就診口服降壓藥調整血壓;
10.若孕期患妊娠期糖尿病,産後2—3月復查OGTT,必要時內分泌科就診調整血糖。
護理
一、個人衛生指導
1.室內溫度保持在22—24℃為宜,每日通風兩次,每次15—30分鐘,保持空氣清新。
2.保持床單位的清潔、整齊、乾淨,勤換會陰墊及衣服。
3.注意保持口腔衛生,早晚刷牙,每餐後漱口。
4.産後24小時、剖宮産術後兩周即可淋浴,因産婦宮口未閉合,産後一個月內禁止盆浴,避免生殖道感染。
二、飲食、運動、休息指導
1.食物應有營養、足夠熱量及水分。若哺乳,應多進蛋白質和多吃湯汁食物,同時適當補充維生素和鐵劑,避免辛辣刺激、高脂高糖等食物,避免飲用濃茶、咖啡、含酒精等飲品。
2.根據個人恢復情況、有無嚴重合併症及産後出血量情況而進行適當活動,以增強血液迴圈,促進傷口癒合,增進食欲,預防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促進康復。由於産婦産後盆底肌肉松弛,應避免長時間負重勞動或蹲位活動,以防止子宮脫垂。
産後適當活動,避免勞累。産褥期保健操可促進腹壁、盆底肌肉張力的恢復,避免腹壁皮膚過度松弛,預防尿失禁、膀胱直腸膨出及子宮脫垂。根據産婦的情況,運動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循序漸進練習。一般在産後第二天開始,每1—2天增加一節,每節做8—16次。出院後繼續做保健操直至産後六周。
第一節:仰臥,深吸氣,收腹部,然後呼氣。
第二節:仰臥,兩臂伸直放於身旁,進行縮肛與放鬆動作。
第三節:仰臥,兩臂伸直放於身旁,雙腿輪流上舉和並舉,與身體成直角。
第四節:仰臥,髖與腿放鬆,分開稍屈,腳底放在床上,盡力抬高臀部及背部。
第五節:仰臥起坐。
第六節:跪姿,雙膝分開,肩肘垂直,雙手平放床上,腰部進行左右旋轉動作。
第七節:全身運動,跪姿,雙臂支撐在床上,左右腿交替向背後高舉。
三、惡露的觀察
1、每天應觀察惡露的量、顏色及氣味。正常惡露有血腥味但無臭味,持續4—6周乾淨,總量為250—500ml,個體差異較大。血性惡露持續約3—4天,逐漸轉為漿液性惡露,漿液性惡露持續約10天后轉為白色惡露,白色惡露再持續約3周乾淨。如産婦一次性出血量較多,大於月經量,血性惡露持續時間長,惡露伴有腥臭味等均屬異常情況,需及時就醫。
四、計劃生育指導
産後42天之內禁止性生活,根據産後恢復情況,恢復正常可性生活,一般哺乳期宜選用工具避孕,哺乳期禁止口服避孕藥,不哺乳者可選用藥物避孕。自然分娩者三個月後、剖宮産術者半年後可上宮內節育器,計劃再次生育者根據女性身體狀況生理性質建議間隔兩年或以上。
五、産後訪視及産後檢查
1.産後訪視:由社區醫療保健人員在産婦出院後進行産後訪視,內容包括:了解産婦飲食、睡眠及大小便情況;子宮復舊及惡露情況;檢查乳房,了解哺乳情況;觀察會陰傷口及剖宮産腹部傷口情況,發現異常及時給予指導。通過訪視可了解産婦及新生兒健康情況。
2.産後健康檢查:産婦於産後42—53天帶孩子一起來醫院進行一次全面檢查,以了解産婦全身情況,特別是生殖器官的恢復情況及新生兒發育情況。
六、母乳餵養
1.正確的喂奶體位和含接姿勢
正確的喂奶體位要點:①新生兒的頭和身體保持一條直線;②母親的身體貼近新生兒;③如果是新生兒,母親還要托住新生兒的臀部。
正確的含接姿勢要點:①新生兒的嘴張大,下唇向外翻,將母親的乳頭和大部分乳暈含在口中;②吸吮時新生兒的面頰鼓起呈圓形;③舌頭成勺狀環繞乳暈,其下頜貼緊母親乳房。
2.促進泌乳的最好方法
增加新生兒吸吮次數,每天8—12次,每次30分鐘以上,使之頻繁刺激乳房,神經衝動傳遞到母親大腦,促進母體催乳素、催産素釋放,建立射乳反射,使乳汁容易流出,為哺乳做準備;催乳素釋放,進而進入血液迴圈到達乳房,刺激乳房反射,促進乳汁生成,為下一次哺乳做好準備。
3.改善乳房腫脹的方法
先要找到造成乳房腫脹的原因,針對原因進行解決。處理乳房腫脹的方法就是將淤積在乳房內的乳汁排出,疏通乳腺管。疏通乳腺管最好的方法就是讓新生兒在乳房上頻繁有效的吸吮,吸空一側乳房再吸另一側乳房。也可以採取熱敷、按摩乳房、變換哺乳姿勢、將乳汁擠出或吸出的方法改善乳房腫脹。
4.乳腺炎的指導與建議
①指導母親繼續頻繁哺乳,和嬰兒睡在一起,這樣當嬰兒想吃奶時,媽媽隨時可以喂。乳腺炎是乳腺周圍組織發炎,不會影響乳腺腺泡分泌的乳汁,因此可以繼續哺乳,並通過頻繁的吸吮幫助母親減輕乳腺炎時引起的不舒適感,促進乳腺炎的好轉。
②嬰兒吃奶時,從阻塞部位的乳腺管上方朝乳頭方向輕輕按摩,這樣有助於解除乳腺管的阻塞。
③喂哺前熱敷乳房。
④採用不同體位哺乳,有助於從乳房的各個部位平均地排出乳汁。
⑤母親穿寬鬆的衣服,選擇合適的哺乳胸罩,夜間應將胸罩脫掉,並注意側臥時避免乳房受壓。
⑥喂哺時先喂健側乳房。疼痛可能會抑制射乳反射,可在射乳反射開始後再換到受累側乳房。
⑦如果母乳餵養困難,可將乳汁擠出。因為乳汁存留在乳房裏,可能會形成膿腫。
⑧必要時遵醫囑服用抗生素。
⑨鼓勵母親多休息。鼓勵母親攝入充足的食物和液體。
康復
1.飲食注意均衡營養,注意膳食纖維的攝入,避免便秘;
2.保持外陰清潔乾燥;
3.産後禁性生活及盆浴,産後42天復查無異常者可同房及盆浴,注意避孕;
4.建議産後行盆底肌功能檢測,在醫生指導下行盆底肌康復訓練。如産婦無條件到醫院訓練,可在家行凱格爾氏運動,促進盆底肌的康復。
營養
1.食物多樣,穀類為主,粗細搭配;
2.多吃蔬果、奶類、大豆(蔬菜焯水後熱吃,水果最好用熱水蒸、煮或泡後適量攝入,少吃易過敏水果如芒果、鳳梨等);
3.適量吃魚、禽、蛋、瘦肉,增加富含優質蛋白質及維生素A的動物性食物,在甲狀腺功能正常的情況下選擇海産品及碘鹽;
4.少鹽少油,清淡飲食,餐次分配合理;
5.足量飲水,限酒,避免濃茶和咖啡;
6.適量運動,科學鍛煉,緩慢增加有氧運動及力量訓練,逐步減重恢復適宜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