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退行疾病,已經成為繼腫瘤、心腦血管疾病之後,中老年人群身體健康的第三大“殺手”,需長期治療和管理。
在與帕金森病漫長的鬥爭中,有一位醫者,用專業的知識和臨床經驗不斷探索帕金森病治療的各種可能性,為無數患者帶來臨床獲益。本期《醫路人生》我們走進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了解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許保磊的從醫故事。
醫者之志:努力探索帕金森治療的更好效果
2003年,本科畢業剛剛步入工作崗位的許保磊第一次接觸到帕金森病患者。他發現,由於當時這一疾病的治療手段相對有限,治療理念也較為落後,導致許多患者面臨着治療效果不佳的困境。這並沒有讓許保磊打“退堂鼓”,反而激起了他深入研究帕金森病的決心。
碩士和博士學習期間,許保磊專注於神經變性疾病發病機制和治療的研究,努力探索治療帕金森病的新路徑。在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陳彪教授團隊後,他更深入地學習和掌握了帕金森病的治療方法及最新理念,逐漸成長為一名專注於帕金森病治療的醫生,主攻帕金森疊加綜合徵、繼發性帕金森綜合徵、肌張力障礙等疾病。
多年的臨床實踐,讓許保磊見證了帕金森病治療方法的變遷與發展。從最初只關注運動症狀的治療,到如今逐漸關注患者的非運動症狀,包括抑鬱、焦慮、衝動控制障礙、睡眠障礙、便秘等,這種全方位的管理理念為帕金森病患者帶來了更好的臨床改善和更高的生活品質。
然而,所有疾病的治療都並非一帆風順。許保磊坦言,隨着病程的發展,帕金森患者可能會出現多種問題,如異動、藥效減退、“開關”現象等,特別是凍結步態,患者會容易出現摔倒、摔傷等問題,這給他們生活帶來很大不便,在心理上也造成了一定壓力,但目前卻沒有較好的治療手段。面對這些挑戰,許保磊並未氣餒,他堅信隨着研究的深入和技術的進步,未來一定有辦法改善患者的症狀。
醫者之道:醫患雙向給予的治療信心
在與帕金森病患者的長期互動中,許保磊深深體會到了他們內心的掙扎與無助。為了幫助患者克服病痛走出困境,許保磊耐心傾聽患者訴求,及時給予鼓勵和支援。
“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鬱情況要遠遠高於普通患者,抑鬱症的發病率從30%到50%不等。”許保磊認為,這種抑鬱情緒需要醫生密切關注,耐心與患者溝通的同時給予患者鼓勵,這對改善抑鬱情緒會有很大幫助。
為了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許保磊不僅增加了復診次數,還在必要時增加調節情緒的藥物。同時,他經常鼓勵患者積極參與康復訓練,調整生活狀態,幫助他們重拾生活的信心。
除了關注患者的心理和情緒狀態,許保磊還特別注重與患者的溝通和交流。“面對帕金森病患者遭遇的思想壓力,首先要及時與他們溝通病情,讓他們對疾病有充分的認識。其次是為患者樹立治療的信心,只有患者有了信心,醫生才更利於開展進一步治療。”
在許保磊看來,這種信心是“雙向奔赴”。“在臨床治療中,會遇到一些帕金森病晚期患者,情況很嚴重時也覺得束手無策。但更多時候,通過治療看到患者的情況日漸好轉,也給予了我信心去醫治更多患者。”
對於未來帕金森病的治療,許保磊充滿了期待。他希望,通過更多的研究、探索和嘗試,延緩疾病的發展進程,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特別是在幹細胞治療上,也許隨着醫學技術的進步和創新,未來有可能通過這一方法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為患者帶去更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