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寺中醫醫院王麗平:能為老百姓服務是件很幸福的事!

日期:2024-05-31 11:23    來源:京華衛生

分享:
字號:        

  在針灸領域工作四十多年,她一直堅守在臨床一線。她説,“既然選擇了這個職業,救死扶傷就是責任。”“能夠為患者醫好病痛,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兒!”

  本期《醫路人生》我們一起走進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護國寺中醫醫院針灸科主任醫師、中國針灸學會理事、北京針灸學會副秘書長王麗平40餘年的從醫之路。

  師承名老中醫,在針灸領域深耕四十餘年

  初見王麗平醫生,已經年逾70歲的她,步履鏗鏘,談起熱愛的針灸事業時更是眼裏有光。作為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護國寺中醫醫院針灸領域的第一批大學生,王麗平是幸運的,在科內諸多針灸名醫“傳幫帶”的指導下,開始喜愛針灸,專研針灸,熟練掌握針灸的多項技能,並逐漸領悟到針灸的神奇療效。同時有幸師從全國著名老中醫許彭齡先生,隨診開方用藥十余載,其脾統四臟的獨特學術思想及臨床用藥法則,讓她受益匪淺。

  2000年時針灸科開設了2個病區,隨着患者逐漸增多,遇到的疑難雜症也越來越多,中風病的後遺症是當時面臨的一個大難題。在得知腹針發明人薄智雲教授應用腹針療法可以解決後,王麗平積極學習,拜其為師,深刻領悟其神闕布氣學説的獨特含義,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視角,逐漸形成了針灸和中藥結合的治療方法。她認為,這樣的方法能産生“1+1>2”的臨床效果,這也正是她推崇的治療理念。這種方法的形成,不僅基於兩位老師的學術思想,也源於王麗平對臨床實踐的深刻理解和不斷創新。

  在針灸領域深耕四十餘年,王麗平教授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她深知,針灸是通過扎針刺激穴位從而達到治療效果,針刺的強度和手法不同,效果就會不同,患者的疼痛感也會不同。因此,針灸手法非常重要,但這種手法絕不是一時半會兒的功夫,需要長時間的扎針練習和實踐磨練。

護國寺中醫醫院王麗平:能為老百姓服務是件很幸福的事!

  “當時是用很粗的棉線繞成硬棉線球,然後用縫被子那麼粗的針往棉線球裏扎。剛開始的時候確實會扎不進去,等到慢慢地指力越練越好,細針也可以扎進去了。”回憶起最初學習針灸手法的情景,王麗平認為沒有任何捷徑可言,只有不停練習。“每天沒事的時候就會拿着針一直練手指的力量。老師給別人扎針時,也在一旁看著學習,只有練好了針灸手法,以後自己扎針的時候才能順利。”

  王麗平也曾用精湛的醫術幫助了一位外國友人擺脫了長久以來的病痛。這位外國友人到王麗平這裡就診時表示,自己的肩關節一直疼痛難忍,曾在國外嘗試了拔罐、針灸、理療等多種治療方法但都沒有效果,這讓他倍感痛苦。聆聽了他的病情後,王麗平迅速找到了病痛的根源所在,用一根0.25x25cm的針具,遠端循經取穴,輕輕地扎向病灶處,使這位外國友人肩膀的疼痛得到緩解。

  醫者仁心,將愛融入專業

  醫學領域中,醫療技術進步與人文關懷的結合是至關重要的。在王麗平看來,作為醫生不僅要具備過硬的醫療技術,更要懂得關心和理解患者。過硬的醫療技術,可以使患者更加信任醫生;而在心理和情緒上關心和理解患者,則會使患者對醫生産生親切感,這在某種程度上對治療效果有很大幫助。

  在多年的行醫生涯中,王麗平始終堅持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她深知,每一個患者背後都有一段故事,有他們的喜怒哀樂、憂慮和期盼。因此,她在看病坐診時,總是耐心聆聽患者的訴求,與患者深入溝通交流。

護國寺中醫醫院王麗平:能為老百姓服務是件很幸福的事!

  “在治病的過程中,有些煩心事患者會在告知病情的同時也一股腦兒地向醫生傾訴,這時候一定不能煩,要幫他一起分析或是開解,這也是作為醫生的一種溝通方式。”王麗平説道。

  談到醫患關係,王麗平認為患者是醫生最好的老師,兩者不是簡單的朋友關係,作為醫生要給患者更多寬慰,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醫者仁心”,讓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感受到溫暖和希望。

  作為針灸專業資深的主任醫師,王麗平也肩負着“老帶新”的責任,她常常教導自己的學生要具備精專術業、博采眾方、醫者仁心、大愛無疆的品質。她認為,作為一名醫生,最重要的診斷和操作技術,要不斷吸收和汲取各個學科的優點和長處,形成好的診治手段和方法。此外,還要將愛心融入專業,融入治病救人的每一處細節,不斷探索、發明、創造,用針灸技術治療更多的疾病,造福更多的患者。

護國寺中醫醫院王麗平:能為老百姓服務是件很幸福的事!

  從大學畢業王麗平踏進護國寺中醫醫院針灸科的大門,到現在古稀之年依然堅守在針灸一線。歲月如梭,從青絲到白髮,她從未離開過這個深愛的崗位。雖早已過了退休的年紀,但她依然堅持到針灸科坐診、治療。當問到,為什麼退休之後還依然選擇回來工作時,王麗平説“對針灸工作是一種熱愛,有這種技能可以為老百姓服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如今,王麗平致力於傳承和推廣以臍為中心的針灸與中藥結合的診治理念。她説,“針灸屬於中醫學一部分,需要代代相傳,這不僅是學術的傳遞,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因此,我們也申報建立了老專家傳承工作室,通過師帶徒(口傳心授)、辦培訓班、辦學術會議的方式,將我的臨床心得傳播給同道們。”她希望通過自己以及團隊的努力,讓更多的人受益於這種治療方法,為健康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劉雪潔 蔡琳)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