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安定醫院陳旭:無論再難 這份工作我也要做下去!

日期:2024-05-31 11:04    來源:京華衛生

分享:
字號:        

  每當高考落幕,聽到自己曾經治療過的患者考上心儀大學的消息,陳旭坦言,“這是做這份工作最有價值、最有成就感的時刻”。儘管在門診中偶爾會遭遇家屬的誤解和抱怨,但更多時候,陳旭懷揣着即使再難也要堅持做下去的信念,為患者帶來希望。

  自從2010年走上工作崗位到現在,陳旭在兒童精神科這個領域辛勤耕耘了十四載,連續六個年頭,放棄周末與節假日的休憩,堅守在門診一線。本期《醫路人生》一同走進北京安定醫院,聆聽兒童精神科主任醫師陳旭與患者之間溫暖而動人的故事。

  “我會盡最大努力促進精神疾病患者功能恢復”

  作為一名有着14年臨床工作經驗的兒童精神科醫生,陳旭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兒童青少年精神健康相關的創新技術和干預,包括孤獨症、抑鬱症、多動症等疾病的病因學和治療技術研究。

  談起為什麼選擇兒童精神方向的原因,陳旭回憶起了大學時期的一次志願活動。“做志願者時我接觸到了患有孤獨症的小朋友,他們言語受限、互動困難,父母滿懷焦慮。可當時孤獨症的診斷、干預和治療存在很多不足,我就想去探索有關兒童精神類的疾病,更好地幫助他們。”

  從讀研究生堅定地選擇這一研究方向,近二十年的時間裏,陳旭經歷了兒童精神病學研究的高速發展階段,對兒童精神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理唸有了全新的認知。她表示,青春期腦結構功能發育和情緒波動等因素,都會影響精神疾病患者的發展情況,但通過早期干預可以改善病情,這打破了最初“得了精神疾病是好不了的,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固有認知。

  為了使患有精神疾病的小朋友能夠順利融入班級,適應學校生活,陳旭也會通過給班主任寫小紙條的方式,充當學校和家長之間溝通的橋梁。“孩子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有時候家長傳達的不準確,我就會寫小紙條給班主任,告訴孩子目前面臨哪些困難,給孩子多一點兒理解和關注。”

  陳旭相信,醫生、家長和學校的緊密配合,是促進精神疾病患者功能恢復、適應環境、融入社會的關鍵。這樣的“治療聯盟”,也是促進患者功能恢復的最好辦法。除了要面對小朋友,陳旭也在努力為家長們排憂解難,提供心理疏導,讓他們在治療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孩子出現問題,有時候可能是父母或家庭的原因造成的,而且家長的情緒狀態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的治療效果。”

  面對疑難雜症,陳旭也有摸不到頭緒的時候,但她會第一時間查閱大量文獻、關注最新研究進展,也會尋求專家合作和聯合會診。只要有一絲希望,她就會盡萬分努力。

  “看到患者逐漸恢復是做醫生最有意義和價值的時刻”

  在人來人往的診室裏,陳旭最希望看到的,是經過干預和治療的患者能夠像普通人一樣上學、社交,適應環境並融入社會。在陳旭的從醫經歷中,也確實有着很多成功的案例。

  每年七八月份,是陳旭最開心的時候,她的辦公桌上總能收到患者送來的鮮花和信件,信裏是那些曾經封閉自我、不願與人交流的孩子,考上心儀的大學的喜訊。

患者送給陳旭的小星星

患者送給陳旭的小星星

  陳旭坦言,這是做醫生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時刻。

  這些曾患有精神疾病的小朋友給陳旭手寫的長信中,字字充滿着感激。“你是我生命中的一道光,讓我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是你幫我重新回到學校,像一個普通孩子一樣去學習去生活。”

  陳旭回憶,還有小朋友會折很多小星星送給她,並説“我很喜歡你,希望你能一直做醫生”。更有學繪畫的小朋友在甘肅采風時,根據當地的習俗結合自己的治療經歷,創作了一幅名為《治愈》的畫,感謝她用醫術和耐心治愈了她。

患者給陳旭的畫《治愈》

患者給陳旭的畫《治愈》

  在陳旭眼中,這些並不貴重的禮物是屬於她最美好回憶,也是她繼續治愈更多患者的動力源泉。“我深刻地覺得,無論再難,醫生這份工作我也要做下去!”

  連續六年,陳旭周末、節假日無休息,始終堅持出門診。如今,人工智慧和數字醫療發展迅速,為神經發育障礙領域的治療帶來了廣闊的前景,也讓陳旭看到了未來的方向。

  “人工智慧可以輔助醫生進行兒童精神疾病的早期識別、篩查和診斷,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準確率。同時,混合現實技術等新興干預方式也可以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更好的認知和社交訓練。”陳旭期待隨着研究的深入、方法技術的改善以及人工智慧的應用,能夠幫助診斷和治愈更多的精神疾病患者,讓他們像普通人一樣正常生活、適應環境、融入社會。(劉雪潔 蔡琳)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