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程芮:用內鏡“照亮”生命,守護胃腸健康!

日期:2024-05-31 11:00    來源:京華衛生

分享:
字號:        

  從一名醫學生到成為消化科副主任醫師,從第一次為患者做胃腸鏡檢查到獨立完成息肉、早癌切除手術,36歲的程芮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消化中心副主任醫師。從醫8年間,她專注於消化道早癌的診治和機制研究,為患者撐起了健康保護傘。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程芮:用內鏡“照亮”生命,守護胃腸健康!

  本期《醫路人生》讓我們一起聽聽程芮的從醫故事。


  醫路進階:從不斷學習和反覆訓練中獲取行醫“經驗值”

  右手拿鏡身,左手持手柄,通過大拇指與中指、無名指的密切配合,準確地操縱手柄完成對患者胃腸道的檢查,必要時再以微小的創口為病人切除息肉、早癌等病灶,這是程芮最習以為常的工作。儘管如今已經十分熟練,但她依然忘不了大四在醫院輪轉實習時,第一次看到老師如此操作的震撼,而這也成為了她完成學業後選擇消化內科的重要原因之一。

  內鏡操作看似簡單,實則充滿挑戰,一套行雲流水般的動作背後是一次又一次的反覆練習。“最開始我們會在模擬機和活體動物身上練習內鏡技術,動作嫺熟後由上級大夫指導給患者進行內鏡檢查。”程芮表示,只有做夠200例胃鏡後才能做腸鏡,胃腸鏡超過500例後,才能接觸像息肉切除等更為複雜的治療過程。

  長時間的學習和訓練是為患者進行檢查和治療的基礎,而豐富的臨床經驗則是發現患者真正問題的關鍵。在採訪中,程芮回憶起了一位令她印象深刻的患者。在一次坐診時,一位因噁心嘔吐前來就診的年輕女性面色晦暗、渾身乏力,認為自己得了腸胃炎。但程芮敏銳地觀察到事情並非這麼簡單。通過仔細詢問患者病史,她了解到患者並不具備感染腸胃炎的條件,且尿量減少可能存在隱匿情況,於是她給患者做了進一步的血液化驗,發現本應在100以下的血肌酐值已經達到了700。

  “通過指標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這是由於急性腎功能不全而引發的消化道反應,所以最根本的問題在於腎。如果當時只是簡單給患者開藥,那麼可能會進一步損傷她的腎功能。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臨床經驗,才能對患者情況進行快速的鑒別。”程芮説。

  忙碌的臨床工作之外,程芮也沒有停止過對專業理論的學習。為更好檢查消化道癌前病變,提高息肉的檢出率、早癌的篩查率,她翻閱了大量文獻和國內外相關書籍,不斷進行知識的積累。在她看來,病人的情況千差萬別,病情的診斷需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作為支撐。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程芮:用內鏡“照亮”生命,守護胃腸健康!

  醫者之道:用理解與真誠同患者構築“信任橋梁”

  豐富的專業知識和過硬的操作技術固然重要,但作為醫生,與病人溝通交流的能力也必不可少。“做學問之前,要先學會做人”這是程芮的導師、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友誼醫院院長張澍田教授對學生們的諄諄教導。選擇了醫生的職業,就要認真細緻,做到精益求精,也是程芮走上工作崗位之後,醫治患者、與患者相處時始終堅持的原則。

  作為病房組長,在管理病房期間,面對突發或緊急情況時,有些患者會出現焦慮緊張甚至情緒失控的情況,程芮會站在患者和其家屬的角度考慮問題,思考為何會出現不良情緒,是否是資訊交流不到位、亦或是在溝通過程中産生了誤解。

  在第一時間了解患者和家屬的想法之後,告知患者出現不良情況的原因、後續該如何檢查和治療,及時解惑答疑,消除患者和家屬的不安,贏得他們信任。“要設身處地為患者着想,讓患者感覺到我們一直為治愈他努力,這樣患者就會信任我們,從心底裏覺得我們確實是為他們考慮。”程芮説。

  在接診病人的過程中,程芮始終堅持“做事要閉環”的原則,患者出現什麼情況、安排哪些大夫做了哪些檢查、檢查包括哪些方面、檢查結果如何等,這些情況都必須及時反饋給她。“很簡單的一件小事,也一定要做到有始有終、有頭有尾。”事事有反饋、件件有落實,是程芮臨床工作中最真實的寫照。

  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醫生要做的不只是治愈病痛,更要打消患者與家屬的顧慮,撫平他們內心的褶皺,也只有醫生與患者相互理解、彼此信任,後續的治療才得以順利開展,患者的病痛才得以順利緩解。

  在消化內科臨床工作多年,程芮在盡心盡力醫治患者的同時,也關注到了近幾年我國消化道癌症高發的現狀。消化道癌症死亡率非常高,但早期症狀卻不明顯,因此,程芮建議40歲至45歲以上的人群進行胃腸鏡的檢查,呼籲大家重視消化道早癌的篩查,提高守護胃腸健康的意識。

  未來,程芮將在醫學道路上繼續前行,探索人工智慧輔助消化道早癌篩查的各種可能,為更多的患者帶去健康和希望。(劉雪潔 蔡琳)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