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豬隊友、喪偶式婚姻、中國式爸爸、父親缺位……
現今的爸爸們背上了越來越多的“罪名”,其實爸爸對孩子的愛絕對不比媽媽少,爸爸們並非不願投入育兒生活,只是很多時候不知如何發揮自己的作用,久而久之,變得難以介入。
真相是,育兒生活中爸爸的力量至關重要,在許多時候,爸爸的特殊力量可以掌控大局,給媽媽和寶寶堅實的依靠。
寶寶生病,無疑是父母最擔心、最焦慮的時刻。但是很多老爸會覺得這時候更幫不上什麼忙,因為孩子只黏着媽媽。其實這時,最需要老爸發揮出自己“越有壓力越清醒”的特有本事:安撫好生病的寶寶,幫助焦急的媽媽放鬆下來,商量好分工,使混亂的狀況變得有序。
特意為爸爸們奉上“帶娃看病指南”,幫助爸爸們在媽媽手忙腳亂時發揮出自己強大的爸爸力。
平常
如果能在平常多用些心,就會讓“看病”這件突發的事變得從容一些。
●和媽媽共同留意自己家附近醫院的情況,比如有沒有兒科,掛號處的位置,夜裏有沒有兒科急診等等。可以把資訊集中記錄下來。
●了解自己的城市中一些兒童專科醫院精確的地理位置和開診時間。當然也可以把醫院問詢處的電話記錄下來,但是這些電話總是佔線,不一定有幫助。
●平時可以和孩子玩看病的游戲,減少他對醫生、醫院的恐懼。
準備
如果父母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就會更加驚恐。孩子穩定的情緒是避免疾病加重的重要前提。
●幫助手忙腳亂的媽媽冷靜下來,給她一張清單讓她去準備東西。然後給孩子穿好衣服,跟孩子玩一會兒,或者抱着他邊聽舒緩的音樂邊等媽媽。如果孩子在發燒,先給他用物理方法散熱,比如用溫水擦拭,讓他多喝一些水等。
清單
掛號證或病歷卡
熱水、奶粉(或餅乾等)
奶瓶(或水杯)
尿布或紙尿褲
更換的衣服
(防止寶寶路上吐或拉)
小毛巾、手紙、消毒濕巾
寶寶喜歡的一兩樣玩具
足夠的錢(準備一些零錢)
化驗物(便、尿或者嘔吐物)
●如果不是看急診,爸爸可以先到醫院掛號,估計一下時間後再讓媽媽帶着孩子出門。這樣可以減少孩子長時間待在醫院裏被交叉感染。
路上
利用這個時間想想孩子的病情、發病原因,能使你們一會兒向醫生敘述的更準確。
●相互補充一下到醫院後要向醫生陳述孩子的哪些情況、諮詢哪些問題,不要等出了醫院才想起來很多問題沒問。然後定好由誰來和醫生交流。因為如果兩個人都説話,醫生很可能不知道聽誰的。另一個人只專心地哄寶寶,讓寶寶儘量不在醫生面前哭鬧,以免妨礙醫生的檢查和診斷。
醫生可能會問的問題
病史
以前的診治、用藥情況
體溫
發病時間
目前的狀態
飲食
睡眠
大小便
●如果孩子大一些了,要利用這個時間和孩子説清楚看病的程式,讓他有個思想準備,消除他的緊張情緒。用回憶以前玩的游戲、講故事的形式或提出事後獎勵等辦法都可行。
候診
一個人照顧孩子,另一個人去處理其他事情,不必兩個人都抱着孩子在醫院裏跑來跑去。
●先安置媽媽和孩子到候診區坐好,最好周圍有通風的窗口。讓孩子喝點水或者玩自帶的玩具,不要帶孩子到游樂區或購物區。然後爸爸到掛號處掛號,把病歷本交到分診臺,如果你有更熟悉並信任的大夫就跟分診護士説一下。同時,了解一下還要等多久等等。
●如果需要作一些檢查也一樣,一個人在一個固定的地方陪伴孩子,另一個人去交費、尋找所要去的檢查室的位置等等。
就診
時間最短,一定要充分利用起來,提高效率。
●如果孩子哭鬧,在醫生診斷之後,先詢問一下醫生是否能讓一個人先帶孩子離開,留下一個人來聽醫囑,這樣能更好地和醫生交流。
●把醫生沒問到但你覺得重要的情況告訴他;把在路上總結出來的想要問的問題問全,不必在乎醫生是不是不耐煩。
●重復一遍醫生給開的藥的用量、服用時間等,可以加深印象。尤其是需要同時服用幾種藥時,一定要清楚服用的順序。
離開
真希望再也不來了,但是還是可以在入口的指示牌上再次了解一下醫院的佈局和相關專家的基本情況。
●如果家很近,從診室出來就可以讓一個人先帶寶寶回家了。
●爸爸交費、拿藥的時候,媽媽可以給寶寶換一下尿布或喝些水,做一下休整。
●回家後,自己和寶寶都要洗手、洗臉,把外衣挂在外面曬一曬或者清洗一下。
怎麼樣,爸爸們可以發揮的作用是不是很大?
父愛如山,是貼心的照顧,是堅實的支援,是關鍵時刻的靠譜體貼。
爸爸們趕快行動起來,掌握這些技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