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們請摔打你的寶貝!

日期:2022-05-31 22:48    來源:北京市計劃生育協會

分享:
字號:        

  就像《摔跤吧,爸爸!》裏的馬哈維亞那樣,他摔打孩子的目的不是為了傷害她們,而是讓她們贏得冠軍。生活中,父親的性別優勢和獨特性,是適合“摔打”孩子的人。但也要記住,我們的“摔打”,是為了讓孩子更有自信和韌性,是為了讓孩子以後遇到別人的摔打時,不輕易認輸和妥協。

  摔打的前提:扔掉“聖母心”,給寶寶真正的愛與尊重

  我們不會讓一個完全沒經過訓練的人上拳擊場去搏鬥,所以在“摔打”寶寶之前,也得確保他有經摔打的基本能力: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有穩定的自我。這樣在面臨問題和困難時,他才能做出獨立判斷,決定自己的行動方向,了解自己的能力邊界,在邊界內可奮力一搏。

  為什麼寶寶跟爸爸在一起就容易表現得更加獨立、更愛動腦和動手呢?就只是因為爸爸比較粗心的緣故嗎?仔細分析,這裡面還有另一個差異。

  聰明老爸不會説:“這事兒你做不來,還是交給爸爸吧!”也很少説:“哎呦喂,這很危險,你不可以……”更不會講:“你怎麼又弄得那麼亂?跟你説過很多次了,你得這樣、這樣、這樣……”——瞧!這是不是很多媽媽經常對待寶寶的方式?給寶寶設置那麼多限制,把稍微有點難度或危險的事情都排除在外,還規定事情必須按某種方法做。看起來像在“照顧”寶寶,你確定不是在“控制”寶寶?

  這種“控制”的做法——完全不尊重寶寶的感受和想法,甚至都聽不到寶寶的意見和聲音,久而久之,寶寶沒辦法很好地確立自我,不相信自己的思考、判斷和行動能力。那遇到難題怎麼辦呢?要不求助,要不逃避,要不就搞得一團糟。

  所以,老爸們一般沒有“聖母心”,相較媽媽而言,擅長保持客觀、理性,又具備冒險精神,更加尊重寶寶的自我感受,更願意讓孩子自己嘗試,能教給寶寶什麼是“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上”的道理!從這方面來説,爸爸是“摔打”寶寶的最佳人選。

  摔打進行曲:循序漸進叫“摔打”,冒冒失失叫“找打”

  翻看朋友圈,一位爸爸寫道:“帶著5歲的娃,徒步走完了5公里雪山。”配一張全副武裝的酷娃照。你頓時覺得:哇,這小傢夥厲害!這老爸帥呆了!乃至一躍而起:走,兒子,我們也去……抱歉,這不是“摔打”,是“找打”。

  拜託!人家難道是第一次上雪山,就直接公里徒步的嗎?冷靜一點吧。雪山徒步可不是飯後散步,有很多技巧要學習和練習,還有很多問題要懂得處理。你做老爸的,貿然就把小寶寶帶去“摔打”——不受傷才怪!

  凡事皆有科學規律,智慧老爸都懂得謀定而後動,其中最簡單的一條就是循序漸進。咱先練習平地徒步,從來沒拉練過的娃兒,最開始也別走多了,20~30分鐘足矣。但是,每天都要堅持,而且每隔一段時間都要加大量級。

  第一天、第二天新鮮,第三天小朋友喊累,不樂意走了怎麼辦?——你看,這就是“摔打”寶寶的時刻了:要堅持啊!如何處理這一關事關重大!

  如果這個坎能過去,就能每天跟寶寶徒步,踏上越來越遠的征程……平時飯後走1小時的,到了週末,就在周邊找條線路,試試看徒步2小時。——以小朋友的速度,不東瞧西逛的話,平地5公里差不多也就是2~3小時走完。

  再升級,就可以去一些野外徒步線路了。優秀的徒步地,都會附上初級、中級、高級難度的線路圖,根據小朋友的情況任選。挑風景優美的走,小朋友不僅能玩得愉快,擴展對自然界、對大千世界的感知,也不那麼容易覺得累。先從平地開始,逐步再挑戰山地,等到山地徒步無礙,距離雪山徒步的目標就已經很近了——別忘了,雪山也是一種山啊!

  要不找個專業教練或嚮導,要不仔細研究攻略。不過,即便做足了準備,一路上碰到的問題、困難肯定還有不少,這不就是“摔打”嗎?一路下來,不僅鍛鍊了身體和意志力,還能掌握初級雪山謀生技能。

  最後,別忘了多拍幾張酷娃照,上傳朋友圈,勾引另一位老爸來繼續“摔打”寶貝的歷程!

  摔打提升篇:別沒事死磕,“摔打”有樂趣

  其實沒有老爸不愛偷懶,對爸爸來説,做事情有樂趣才最重要啊!要不然幹嘛空耗力氣。“摔打”寶寶,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上……吃飽了撐的吧?!這種無聊的事最沒價值了。所以,遇到難題,首先分析:這是必須跨過去的坎嗎?如果就是個坑,別往裏跳了,繞過去就好,幹嘛非得死磕呢?除非你認定,填坑對自己來説是很有價值的,而且還是有樂趣的,就像前述我們最後就是為了秀一下爬了大雪山,滿足虛榮心!

  如果碰到的是個繞不過去的坎,也得先看看最初設定的方向,有沒有問題。如果方向還是那個方向,也很符合理想,那就不多説什麼了,“摔打”沒商量。經過這樣的分析,恐怕也不需要拿根鞭子督促寶寶了吧?

  真到進入“摔打”寶寶模式,也別一本正經、咬牙切齒呀!反正任務都是艱巨的,工作都是困難的,問題都是嚴重的——不如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態。聰明老爸最擅長這一手了,對吧?相對於克服困難、堅持到底、完成任務的勇氣和韌性,在困難時刻仍能淡定、從容也同樣重要。

  這個世界其實不看臉,看姿態,姿態反映著一個人內心的格局與境界。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