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婆婆的最終受益者是我們自己,所以這事費點心,是非常值得的!不過,改造的起點可不是強行改變或貶低,而是讓婆婆也能生活得更健康!所以,要一直記得:不忘初心!
我生完寶寶之後,婆婆前來幫忙。儘管婆婆勤勞善良,但我們很多生活習慣和育兒理念上還是有這樣那樣的矛盾。最大的衝突是在吃這個問題上。也是因為我的專業就是食品營養,所以對膳食均衡與合理搭配比較關注。但作為家中主廚的婆婆則沿用的還是幾十年的老經驗。如何才能讓婆婆也接受這些科學的營養理念呢,這還真是讓我費了不少心思。
一波三折的限鹽計劃
充分調動出主動性,就不用你操心了
眾所周知,按照新的營養理論,控鹽與限鹽應該是中國家庭日常飲食中的重中之重。但對於我那生於山東長於山東的婆婆來説,鹹是菜好吃的重要標誌。先不説鹽的使用量,單是每道菜既有鹽、醬油,時不時加點自己曬的小蝦皮的做菜方式,就足以讓我每頓飯都吃得心驚膽顫。
本來我不愛給婆婆提建議,就是怕她多心。但是每天吃着那麼鹹的菜,既擔心全家人的健康,也擔心我正在給寶寶喂的奶都不健康了,於是我非常委婉地提醒婆婆做菜少放鹽。婆婆雖然沒説什麼,但是很快,做菜這件事讓她變得誠惶誠恐,恨不得隨時讓我品嘗,生怕放多了鹽我不高興,得,她還是把限鹽這件事看成了是我的特殊需求。
於是,我去動員老公,希望他能跟婆婆好好溝通,告訴婆婆少吃鹽是為了大家的健康。結果老公這個山東漢子也是“直腸子”,直接給婆婆下命令:“媽,以後咱家吃鹽要控制。專家説了,每天每個人不能超過6克鹽,一家人就是24克,按25克算吧,一個月就是750克。以後咱家一個月不準超過一瓶醬油一袋鹽啊!”婆婆從此更暈了,做頓飯“亞歷山大”,差點犯了高血壓。
終於,我開始意識到,婆媳關係難處,不在於雙方是什麼“天生的敵人”,而在於成長背景、生活習慣有如此大的差異。
於是,我給婆婆講解了為什麼要限鹽,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為她的高血壓考慮,是為了讓公公和他兒子的身體更健康考慮。婆婆雖然還是似懂非懂,但她很快明白了這事不是兒媳婦在使小性子,而是切切實實是為了全家人的健康,也完全符合她一直有的“自己健健康康,不給兒女添麻煩”的初衷。
為了方便婆婆限鹽,我在廚房配置了限鹽勺和廚房秤,帶着婆婆一起稱量了5克、10克食鹽的量,讓婆婆能簡單、方便地控制每餐的用鹽量,不用再糾結於把她弄暈的數字了。
讚出來的膳食均衡計劃
在朋友圈點讚的同時別忘了讚老人!
婆婆一直生活在山東農村,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總覺得要多吃肉才能補身體,又心疼兒子,於是常常幾頓飯都沒有蔬菜,尤其是綠葉蔬菜,主糧也都是精米白麵,再配上大魚大肉,這完全違背了我知道的營養學中配比均衡的膳食原則。怎麼辦呢?講科學道理只能讓婆婆覺得我是在以科學的名義“教訓”她,這可不是營造良好婆媳關係的做法。
有一次,婆婆偶爾在白米飯里加了紅薯一起蒸,我靈機一動,立即抓住機會強烈地表達了對她這一做法的肯定:“媽,紅薯可是好東西!您這麼做可太好了!您知道不,紅薯是世衛組織推薦的健康食物的第一名呢!以後您可以多做紅薯,有利於全家的健康啊!”這席話的結果是婆婆從此以後特別愛在米飯中蒸紅薯給大家吃,並且每次都給我一大塊紅薯,還不忘加上一句:“這是好東西,你多吃點。”
用這樣稱讚+講解的方式,我逐漸引導婆婆開始平衡全家人的膳食結構,每天有菜有肉,經常有粗糧上桌,雖然婆婆還是偏愛多給兒子吃點“好的”,但至少已經和原來單一的膳食結構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觀。事事不能強求完美,慢慢來吧!
讚美是這個世界上無往不勝的溝通法寶。無論對方多麼冷漠,無論場景多麼尷尬,恰到好處的讚美都能像一陣暖風,無孔不入地吹進對方的心坎裏,為下一步的談判或“改造”打下良好基礎。讚美也是心理學上想正強化某種行為最常用的手段,可以不動聲色地改變人的行為模式。讚美孩子的同時,要記得經常讚美老人。如果我們能經常真誠地稱讚他們把孩子帶得健康,飯菜做得可口,東西買得物美價廉等,就能很大程度上滿足他們的虛榮心,幫他們提升自我價值感。
分辨營養真科學和偽科學計劃
“同理”老人,他們也不想被騙啊!
本想趁熱打鐵接着“改造”婆婆的營養觀念,沒想到,婆婆很快就掉進了街邊騙子的陷阱,買回了一堆營養保健品。據她説,人家不僅拿出了“專家”言論,還加了她的微信,給她轉發了好幾篇文章,大意無外乎是説老年人容易缺這缺那,吃了他們推薦的保健品後就萬事無憂了。這事讓我充分認識到了“科學是把雙刃劍”這句話——我給婆婆“培訓”的那些關於營養的科學知識讓她産生了敬畏感,但同時又被一些披着科學外衣、斷章取義的偽科學給騙了。
這次該咋辦?我又陷入了困局。是我把婆婆引向相信科學之路的,現在又該如何提高婆婆鑒定“偽科學”的能力呢?
既然婆婆正在熱衷於看微信,那就從微信下手吧!我先給婆婆的微信裏添加了營養界中專業權威的公眾號,並幫她開通了微網志關注了范志紅、王興國、顧中一等這些真正靠譜營養專家,並時不時的將我篩選過的、值得看的營養文章轉發到婆婆的微信上,包括一些專門辟謠的文章。沒過多久,婆婆就開始對路邊那些兜售保健品以及給她發微信的騙子和謠言質疑了,並且還知道了例如“酸鹼性體質”“食物相剋”“清肺食物”等説法一律為假,連相當時髦的“不談劑量就是耍流氓”的説法她都略知一二,還自己開始會界定了什麼是偽科學的説法,比如知道凡是把保健品的功效説得太多、太全的一律為假。她也知道了如何去均衡飲食,於是,我家的大米飯裏經常會有黑豆、小米、高粱、藜麥等粗糧,婆婆在給寶寶準備的飲食中,會刻意地數一數食物的顏色,如果覺得不夠,就會再加上幾樣食材,真是越來越有營養師的范兒了!我看在眼裏,心中竊喜。
經常想起一句老話兒叫:“有理不在聲高。”所以,在家庭溝通中,吼叫、爭吵都是最無效的方式。其實,在任何人誤入歧途或者鑽了牛角尖的時候,生拉硬拽或者高聲大喊都是很難成功的“解救”辦法,指給對方看到更多的途徑,讓對方自己覺醒才是最好的引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