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老人在帶娃的時候,喜歡挑戰被年輕父母挂在嘴頭的育兒理論,比如成長節奏啊,愛與自由啊……統統被踩扁,偏不按你的來!氣得我們……簡直……快點找專家來評評理吧!
1號出場大俠:泠泠姥爺,外孫女1歲11個月
挑戰理論:按孩子的成長節奏來
泠泠媽知道很多養育知識。她説孩子的成長是有步驟的,比如多大的孩子才會辨顏色,多大的孩子才能識形狀等等。
也許這些從科學角度上説沒錯,但是並不意味着非要等孩子到了那麼大了才能教她,那不是太僵化了嗎?!
我會每天不停地教給孫女各種東西,其實這種“教”並不是刻意的。我會很自然地在生活中讓孫女認識各種東西,接受多種資訊。比如廚房裏的各种家什都叫什麼,是幹什麼用的等等。我也會教她一些她感興趣的知識,比如她喜歡看地球儀,我就告訴她地球儀上的各種顏色代表什麼,教她認識一些國家。這些在泠泠媽媽看來都是白費工夫,因為沒有“按照孩子的成長節奏”來。但我還是相信孩子的吸收能力無法測量,給的多,她就“收”的多。有些東西,雖然在現在還不是特別能表現出來,但是對她今後的生活肯定會有幫助。
專家評:
教孩子不必刻意拔高,但是遇到教孩子的機會,也不必回避。當孩子感興趣,心靈敞開的時候,就是一個很好的讓她吸收的機會。而且,當這些東西是她生活環境的一部分時,她也更容易接受。這也是另一種教育觀點——機會教育。
2號出場大俠:佳怡爺爺,孫子3歲
挑戰理論:讓孩子自己處理交往矛盾
讓孩子學會自己處理和小朋友交往中的矛盾……這是孩子的父母經常挂在嘴邊的話。但是我覺得他們似乎把這件事看得過於簡單了。
我帶孫子出去玩的時候,會幫他維護利益。如果有大孩子搶他的玩具或小車,我就出面制止,甚至幫孫子搶回來。有時佳怡的爸爸就説我“護犢子”。但是孩子還小,不知道這種情況怎麼處理。這時候大人的做法就是他的榜樣。反正我覺得男孩子總不能連搶回自己的玩具的勇氣都沒有吧?!
但是,我私下裏也會教孫子:“下次大新再想騎你的車,你先告訴他,一會兒你想騎了他得還給你;如果他不答應,你就不讓他騎!”這樣幾次“演練”下來,佳怡就知道了遇到各種跟小朋友有衝突的情況該怎麼辦。現在他不僅會保護好自己的東西,還是一幫孩子裏人緣最好、最有威信的呢!
專家評:
人類之所以能以這樣的速度發展進步,是因為人類的孩子從祖輩那裏吸取了很多經驗,而不是凡事都只靠自己去摸索、發現。孩子需要自己去練習如何處理與小夥伴的矛盾,但是也需要通過觀察和模倣,知道如何是有效的、為社會所接受的處理方式。
3號出場大俠:寧寧外婆,外孫女2歲10個月
挑戰理論:充分的愛與自由
寧寧媽成天把“愛與自由”挂嘴邊上,好像孩子做什麼都沒關係,這才是愛孩子,給孩子自由。但我覺得必須得給孩子嚴立規矩,而且還得訓練。
我們規定,寧寧可以在她的玩具角玩玩具,但是不玩了必須要自己收拾好;她想讓我們幫她做事,必須先叫我們,用請求的語氣而不是命令的語氣説話;如果不想午睡也不能影響別人午休;想買什麼東西可以和大人商量,如果不給買也不許耍賴……寧寧媽不知道我們給寧寧定的這些規矩,她工作太忙。我估計要是她知道的話,會説我們虐待兒童、泯滅孩子天性之類的話吧。
最近她帶寧寧參加了幾次聚會,每次回來都興奮地説寧寧是全場最優秀的孩子,活潑不失穩重,可愛不失規矩。很多人都誇她教子有方。哼,這可不是按照她的那個“愛與自由”教育的!
專家評:
崇尚自由的美國,其實很講規則。美國父母也很講究給孩子立規矩。自由與規則,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了解並遵守規則,才能享受最大的自由。立規矩其實是在教孩子社會生存的技能。所以,給孩子制定有利於她的成長,有利於她適應社會的規矩,才是給孩子最大的愛與自由。
4號出場大俠:順順爺爺,孫女2歲
挑戰理論:孩子需要獨處
順順媽媽經常教導我多看看育兒書。但是説實在的,我挺不服氣,我覺得要是完全按書養孩子才會出錯。
比如拿“獨處”這事兒來説吧。順順媽媽經常説,您別老陪着孩子,得鍛煉她自己玩。但是順順是那種特別敏感的孩子,讓她自己待着她會害怕,會覺得大家都不要她了。
我會儘量地陪着孩子,只要她需要。而且跟她一起玩,能教她很多東西。比如她自己鼓搗積木,只會搭高、推倒,我和她一起玩就可以玩很多花樣,把算術、學説形容詞等內容都加進來,還可以告訴她“比賽”“輸贏”等許多新鮮的概念。
順順最聽我的話,有時很多事她媽媽跟她怎麼也説不通,只要我説幾句她就答應了,這讓她媽媽又羨慕又不解。我想這有我的忠實陪伴所起的作用吧。
專家評:
孩子是需要陪伴的,尤其是很小的孩子。陪伴意味着給予孩子豐富的社會刺激,讓她看到人臉,聽到人説話,與人交流,從中吸取成長的營養,這對孩子的健康發展是至關重要的。獨處是孩子的另外一种經歷,她專注於自己,發現自己,整理自己。這是兩種不可替代的經歷,在這兩种經歷轉机換的孩子,成長會更為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