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顧名思義,肌肉減少,具體地説是骨骼肌減少。是一種與衰老相關的疾病。表現為全身骨骼肌進行性數量減少、力量下降以及功能減退。由於症狀不明顯,常與自然老化混淆。
與所有器官一樣,肌肉在年齡上也會發生生理變化,主要表現為萎縮。肌肉功能的下降明顯快於肌肉品質。負責肌肉再生的衛星細胞數量也在減少。數據顯示,人體肌肉含量從40歲以後就會出現下降,75歲以後每10年下降15%。
根據不同的研究報道,肌少症患病率,在60歲至70歲的老年人中為5%~13%,80歲以上的老年人則高達11%~50%。年齡越大,肌少症發病率越高。可以説是老年人的“隱形殺手”。
肌少症的病因
下圖很好地説明瞭肌少症的部分病理機制:
但肌少症病因複雜,具體的生理病理機制並未被完全闡明。在眾多的病因中,原發性病因是衰老,這是肌少症發生的最重要因素。此外,還能由繼發性病因誘導發生,如營養不良、活動量不足和其他疾病。
原發性
主要由年齡增長導致的激素水準改變、細胞凋亡、線粒體功能異常氧化損傷、骨骼肌細胞(運動單元)失神經作用。
繼發性
1.營養不良:能量和/或蛋白質攝入不足、吸收不良、胃腸功能紊亂、使用藥物導致厭食等。
2.活動量不足:臥床休息、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據某些學者統計,在70-79歲的人中,只有大約14%的人按照建議每週運動2.5小時,運動強度適中。
3.疾病相關:心、肺、肝、腎、腦等疾病,炎症性疾病,惡性腫瘤或內分泌疾病。
肌少症的危害
1.最先出現的症狀是疲乏無力,隨之而來的有一系列功能受損的表現:活動能力降低,步速緩慢,行走、登高、坐立、舉物等各種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肌肉無力、平衡功能差、極易跌倒甚至骨折。肌少症增加了老年人殘疾和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風險。
2.肌少症還會導致老人體重下降、身體虛弱、抵抗力下降。老年人過快地出現嚴重的四肢肌肉減少,死亡的危險性增加。肌少症的老年人死亡風險增加3.59倍,≥80歲老人死亡風險更加嚴重。
3.肌少症還導致內臟下垂、肌肉萎縮,如胃下垂、子宮脫垂、直腸脫垂、吞咽肌群萎縮,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
具體來説:
肌肉減少10%,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感染風險增加。
肌肉減少20%,肌肉無力,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跌倒風險增加,傷口癒合延遲。
肌肉減少30%,肌肉能力繼續下降,可能致殘,患者不能獨立坐起,易發生壓瘡和肺炎。
肌肉減少40%,死亡風險明顯增加,如死於肺炎。
如何診斷肌少症?
體重驟降並不是唯一標準。出現以下情況需要對患者進行肌少症的篩查和評估。如年齡≧65歲、近期出現功能下降或受損、非意願性體重下降(1月內下降5%)、抑鬱、認知障礙、反覆跌倒、營養不良、存在慢性疾病:心衰、慢阻肺、腫瘤、糖尿病、慢性腎病、結核等。
首先進行營養風險篩查,比如詢問過去三個月內有沒有因食欲不振、消化問題、咀嚼或吞咽困難而減少進食等,而後開展肌肉功能的篩查和肌肉含量的測定。對肌少症診斷較敏感的指標是小腿腿圍,臨界值為31cm。低於臨界值,都要高度懷疑肌少症。其他肌肉功能的篩查,有握力、5次起坐、步速、平衡幾個項目,配合四肢骨骼肌量的測定,基本可以診斷有無肌少症。
肌少症的預防和治療
首先是以補充蛋白質為主的營養治療。老人應吃夠足夠熱量,並且要均衡,一般70歲老年人的熱量需求依照活動量的不同,約在1500~2000卡。要長肌肉,最重要的營養素就是蛋白質,特別是優質蛋白,如牛奶、雞蛋、瘦肉、黃豆等都含有增長肌肉的必需氨基酸———亮胺酸。蛋白質三餐平均分配,不要集中在某一餐。
其次是有氧運動、抗阻運動。理想運動次數是每週3至5天,每次20~30分鐘,依照各人肌耐力程度,選擇適合老年人的3大類運動:
1.強化心肺功能以及肌耐受力:如有氧舞蹈、快走、琦自行車、游泳。
2.增進身體彈性以及平衡感:如太極拳、徒手操、瑜伽。
3.重量訓練:如啞鈴、彈力帶。
第三,現代康復治療,康復醫師評估病情後,制定治療方案。
在一段時間的干預後,有些患者小腿圍增加,有些握力增加,這些都是好轉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