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以下嬰幼兒常見健康問題護理

日期:2024-06-13 17:01    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分享:
字號:        

  1、高危兒家庭護理。

  對存在健康風險因素的高危兒,如早産兒、出生低體重兒、有出生並發癥的新生兒等,需及時就診,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家庭干預和護理。

  2、營養性疾病的防控。

  ①缺鐵性貧血。嬰兒6月齡起,要及時添加富含鐵的食物,以預防缺鐵性貧血。發生缺鐵性貧血應按醫囑及時補充鐵劑。

  ②營養不良。要合理添加輔食,保障嬰幼兒生長所需能量、蛋白質及其他營養素。連續2次體重增長不良或營養改善3~6個月後身長仍增長不良者,需到專科門診進行會診治療。強化兒童營養與餵養指導,提倡吃動並重,預防和減少兒童超重和肥胖。

  ③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發病高峰在3~18月齡。嬰幼兒出生數日後即可開始補充維生素D,儘早進行戶外活動,充分暴露身體部位,可預防佝僂病發生。發生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應按醫囑治療。

  3、傳染病的預防與家庭護理。

  幼兒急疹、風疹、手足口病、水痘、流感等為嬰幼兒常見傳染病。養育人應及時為嬰幼兒接種疫苗,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注意個人衛生,積極進行運動鍛煉,傳染病流行期間不去人多聚集的地方,預防傳染病的發生。嬰幼兒患病期間要遵醫囑進行治療,做好隔離和環境物品的清潔消毒,注意休息和營養,做好口腔、皮膚等的護理。

  4、危重症識別。

  嬰幼兒如出現以下症狀建議立即就診:精神狀態較平時差,進食量明顯減少,不能喝水或吃奶;抽搐或囟門凸起;頻繁嘔吐;呼吸加快(1分鐘計數呼吸次數,<2月齡超過60次、2~12月齡超過50次、2~3歲超過40次);鼻翼扇動、胸凹陷等呼吸困難,呼吸暫停伴紫紺;腹瀉水樣大便持續2~3天,大便帶血,小便明顯減少或無尿;眼窩凹陷或囟門凹陷,皮膚缺乏彈性,哭時淚少;臍部膿性分泌物多,臍周皮膚發紅和腫脹;新生兒皮膚嚴重黃染(手掌或足底)、皮膚膿皰;眼或耳部有膿性分泌物。

  5.眼病的防控與家庭照護。

  養育人需提高對視力不良和近視的防控意識,定期主動接受兒童眼保健和視力檢查服務,完成各年齡階段的眼病篩查、視力和“遠視儲備量”的監測,以早期發現和治療早産兒視網膜病變、先天性白內障、視網膜母細胞瘤等致盲性眼病,預防近視的發生。

  日常養育照護中應保證嬰幼兒充足睡眠、均衡膳食和戶外活動時間,減少持續近距離用眼時間,保持嬰幼兒眼部清潔衛生。2歲以內不建議觀看或使用電子螢幕,2歲以上觀看或使用電子螢幕時間每天累計不超過1小時,每次使用時間不超過20分鐘。如嬰幼兒出現以下症狀應及時就診:不能追視、對外界反應差;看東西時湊近、瞇眼、皺眉、斜眼、歪頭;瞳孔區發白、畏光、流淚、眼部發紅或有膿性分泌物等。

  6.聽力障礙的預防與家庭照護。

  養育人積極主動接受兒童耳及聽力保健服務,注意觀察兒童對聲音的反應和語言發育的情況。日常養育中,應遠離強聲或持續噪聲環境,避免兒童去有強工業噪聲、娛樂性噪聲的場所;避免兒童使用耳機;洗澡或游泳時防止嗆水和耳部進水;不要自行清潔外耳道,避免損傷;避免頭部、耳部外傷和外耳道異物;兒童罹患腮腺炎或腦膜炎後,應注意觀察其聽力變化。

  如發現兒童有以下情形之一,應及時就診,接受進一步評估:耳部及耳周皮膚異常;外耳道有分泌物或異常氣味;有拍打或抓撓耳部的動作;有耳癢、耳痛、耳脹等症狀;對聲音反應遲鈍,或有語言發育遲緩的表現;頭常常往一側歪,或對呼喚無回應。

  7.齲病的防控與家庭照護。

  嬰幼兒萌出第一顆乳牙時就應開始清潔牙齒。養育人可根據月齡選用紗布、指套牙刷、兒童常規牙刷早晚為嬰幼兒清潔牙齒。建議使用兒童含氟牙膏,牙膏使用量為米粒大小。每次進食後喂白開水或清潔口腔。儘量避免餐間攝入含糖飲食,飲水以白水為主。養育人不應將食物嚼碎後再喂給嬰幼兒、不應與嬰幼兒共用食具,嬰幼兒餵養器具應經常清洗消毒。

  第一顆乳牙萌出到12月齡之間,進行第一次口腔檢查和患齲風險評估,之後每3~6個月定期檢查。對患齲中、低風險的嬰幼兒,每年使用含氟塗料2次;對高風險的嬰幼兒,每年使用4次。乳磨牙深窩溝可行窩溝封閉。一旦發現牙齒有顏色、質地及形態的改變建議及時就診。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